新闻资讯 更多+
1、工程破岩介绍:岩石破碎是采掘作业中使部分岩体脱离母体并破碎成岩块的工艺过程。目前用于破碎岩石的方法主要有爆破法和机械破岩法。此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还出现了一些其他破岩方法,如:超声波法、水射流法、射弹冲击法、水电效应法、火花放电法、等离子体法、电子束法(聚焦电子束、脉冲电子束、高能加速器)、激光法、红外线法、热熔法(电能、核能)、高频法、电热核法、微波法及化学破碎法等。目前,我国应用最广的破岩方法为爆破法和机械破岩法,其他破岩方法只是作为破岩的一种辅助手段,技术发展时间短,还处于试验阶段。
建立在机械钻孔、往孔内装入待爆炸药的常规爆破破岩方式以综合效率高在较长时期内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但该方法存在对原岩的扰动性大,易造成周边岩石破坏,存在支护困难,破碎岩石块度不均匀,它必须依靠钻孔、装药和爆破等多种工序操作,而且装药和爆破过程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难度较大。为了克服常规爆破破岩的缺点,机械破岩得到了快速发展,在采矿、选矿、石材加工、隧道掘进、石油钻进方面已得到了广泛应用。
机械破岩是指通过机械驱动直接接触岩石的刀具进行岩石破碎的技术。依据破岩工具和破岩原理的不同,机械破岩方法主要有切削、冲凿、碾压、研磨四种方式。破岩时破岩工具进入岩石,在工具移动前方的岩体内出现密实核,在密实核周围产生较大块的崩碎体。
2、非开挖技术发展概况:非开挖技术是指利用各种岩土钻掘设备和技术手段,通过导向、定向钻进、盾构等方式在地表极小部分开挖的情况下(一般指入口和出口小面积开挖),敷设、更换和修复各种地下管线和地下构筑物建设的施工技术。该技术对周边交通与环境影响最小,具有很高的社会经济效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非开挖技术获得大规模应用,随着非开挖技术不断完善和应用拓展,非开挖技术已成为一项政府支持、社会提倡企业参与的高新技术,非开挖技术已成为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一项关键施工技术,是地下管线与城镇地下构筑物建设的一次技术革命。
非开挖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地下构筑物建设:涵洞、地下管廊、地下交通隧道等建设;地下管线铺设:各类地下管线(自来水、污水、雨水、石油、天然气等管道,以及通讯、动力和信号等电缆线)的铺设、更新和运维等;管棚支护:地下人行过道、地铁和地下车库等暗挖工程的结构性支护;环境治理:在受污染的地下水和地层中设置水平环境治理井:其它:基础工程(钢管桩、微桩、土钉)、边坡、路基、大坝等工程的排渗、降水和注浆孔等,以及煤层气等资源开采。
非开挖技术推广应用程度与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越高非开挖技术应用程度越高。非开挖技术主要有以下优点:周边影响小,施工时不影响交通,不破坏环境(绿地、植被、树木),不干扰工厂、商店、医院、学校和居民的正常生活与工作秩序;施工速度快,由于辅助工程(如支护、回填等)少,施工速度大幅度提高,而且,可应用于传统施工方法无法施工或不允许开挖施工的场合(如穿越河流、湖泊、重要交通干线、重要建筑物的地下);综合成本低,非开挖施工的综合成本均低于传统的开挖法施工,而且管径和埋深越大时越明显;部分施工方法的直接成本甚至低于开挖法施工,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绿色环保,由于施工时地面交通拥堵少,施工时间短,而且减少了渣土和回填土的运输量,使碳排放量大大减少。
根据中国地质学会非开挖技术专业委员会发布的《中国非开挖技术行业年鉴》第五部(2020年),在繁华市区或管线埋深较深时,非开挖技术是开挖施工的最佳替代方法;在特殊的条件下,例如穿越公路、铁路、河流、建筑物等,非开挖技术更是唯一经济可行的施工方法。非开挖技术在短短的30余年时间内,以其独特的技术特点,以及安全、环保与高效的技术优势,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和提倡,联合国环保署(UNEP)也将非开挖技术列为环境友好的施工技术(EST)。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公布的《工程破岩工具行业市场专项调查报告(2022版)》
3、我国工程破岩工具行业发展现状:盾构及TBM刀具、顶管刀具等是工程破岩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地下工程建设及盾构机国产化进程息息相关。
(1)盾构机与刀具技术发展历程:盾构工法问世以前隧道施工主要靠开挖法。但就城市隧道施工而言,开挖法存在受地形、地貌、环境条件的限制;开挖法给城市交通带来极大不便;开挖产生的地层沉降较大;施工机械的噪声和振动;施工对环境构成的污染等诸多不利因素。1818年法国的布鲁诺首次提出用盾构施工法建设隧道,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盾构工法相继传入美国、法国、德国、日本、苏联等国,并得以不同程度的发展,20世纪60-80年代盾构工法继续发展完善,成绩显著。近40多年来,通过对土压平衡式、泥水式盾构机中的关键技术,如盾构机的有效密封,确保开挖面的稳定、控制地表隆起及塌陷在规定范围之内,刀具的使用寿命以及在密封条件下的刀具更换,对一些恶劣地质如高水压条件的处理技术等方面的探索和研究解决,使盾构机有了很快的发展。
我国盾构机的研制始于20世纪60年代。盾构机国产化的发展经历了3个历史时期,概括为黎明期(1953~2002年)、技术创新期(2003~2008年)和跨越发展期(2009年~至今)。为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对工程机械重大技术装备的需要,诞生了一批高端工程机械和重大技术装备,实现了对进口整机装备的替代、对大量人工作业的替代、对传统低效作业方式的替代、对环境有不利影响的施工方式的替代,实现了施工新工法和极端施工环境的技术突破,满足了我国重大建设项目的需求。“十三五”期间,我国实现了掘进机械整机系统集成技术的应用。通过高压密封技术、常压换刀技术、冷冻刀盘技术、泥水辐条刀盘技术、环流系统智能控制、高水压多溶洞地层盾构超前探测及加固技术、驱动伸缩摆动技术、可视化施工技术等关键技术、关键系统或部件的应用,诞生了一批适合各种施工环境的盾构施工技术与设备,有效拓展了盾构施工领域。此外,我国实现了15米以上超大直径泥水盾构和超小直径(≤4.5米)盾构施工应用,各类异形盾构机、大直径硬岩掘进机为各类城市建设、特殊地质条件下重大交通、水利建设提供了高水平的解决方案。
盾构机的掘进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刀盘的结构形式、刀具类型及布局方式等,盾构机的刀具按切削原理一般分为滚刀和切刀两类,其中切刀又分为刮刀、齿刀和先行刀等。国内刀具技术的发展主要分为初始阶段、引进消化吸收阶段和自主创新阶段。初始阶段以滚刀研发为主,其主要特点是直径小,承载能力低,全部安装在国产盾构上,刀圈材料差异很大,刀具非正常损坏较多。引进消化吸收阶段主要特点是国外施工公司使用国外盾构和刀具在我国施工或国内企业引进国外盾构及刀具施工;国内施工单位、科研院所和刀具制造企业联合对进口刀具进行攻关。自主创新阶段主要特点是国产或与国外联合制造的盾构大量涌现;盾构施工企业增加,遇到的刀具技术问题增多;刀具研发单位迅速增加;国家63计划、火炬计划、创新基金等大力支持;刀具制造与应用技术明显提高,刀具品种增加。
(2)我国盾构刀具进口替代情况:盾构刀具具有“一大、二多、三复杂”的特点,即尺寸大、刀具多、材质多,工作对象复杂,工作环境复杂,受力形式复杂等特点。在盾构刀具制造方面涉及到刀具的设计、刀具材料制备、刀具集成制造(机械加工、热处理、焊接、装配、检测)、以及刀具性能分析测试等各个领域。
为了实现高性能盾构刀具的产业化,国内企业紧跟国外先进技术,引进了先进的设计软件进行刀具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设计的直观性和设计效率;引进了先进的热处理设备对零配件进行热处理,提高了热处理质量的稳定性;利用软件自动生成数控加工程序,采用先进的数控专用机床以及加工中心进行刀具零配件的加工自动化生产,大大提高了加工的精度和加工效率;研究了刀具的真空钎焊技术以及耐磨层堆焊技术,采用机器人工作站进行自动焊接,大大提高了焊接质量及其稳定性;建立了完善的刀具生产工艺流程以及刀具零配件质量检测方法和控制技术,并形成了相应的生产工艺规程和质量标准,使得生产管理更规范,产品质量更稳定;建立了先进的刀具装配生产线,对刀具的装配尺寸、启动扭矩、气密性等进行严密控制,提高了成品刀具的质量及质量稳定性,保证刀具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
多年来,我国盾构刀具生产企业的技术主要依靠跟踪与仿制,盾构刀具新产品设计能力、刀具的整体制造水平以及刀具应用技术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还有一些差距。近年来经过自主创新,我国突破了盾构刀具的一系列的关键制造技术,达到了国外先进技术水平。国产化盾构刀具成功开发,打破了国外刀具厂家长期以来对该市场的完全垄断地位,迫使国外盾构刀具厂家大幅降价。目前,国产盾构刀具使用性能达到甚至超过国外先进水平的同类刀具,可以为盾构刀具用户提供一站式的全套解决方案,使盾构刀具实现了国产化。
(3)我国盾构行业的“再制造”状况:
①我国“再制造”概述:再制造是指将废旧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进行专业化修复的批量化生产过程,使再制造产品达到与原有新品相同的质量和性能。再制造是循环经济“再利用”的高级形式。
加快发展再制造产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要求。再制造与制造新品相比,可节能60%、节材70%、节约成本50%,几乎不产生固体废物,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降低80%以上。再制造有利于形成“资源-产品-废旧产品-再制造产品”的循环经济模式,可以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发展再制造产业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方面。2005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支持发展再制造。
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将再制造作为重点领域。2008年,《循环经济促进法》将再制造纳入法律范畴进行规范。2010年,国家发改委联合11个部委联合发文《关于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意见》宣布,我国将以汽车发动机、变速箱、发电机等零部件再制造为重点,把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范围扩大到传动轴、机油泵、水泵等部件;同时,推动工程机械、机床等再制造,大型废旧轮胎翻新。后续工信部于2017年发布了《高端智能再制造行动计划(2018-2020年)》,发改委于2021年发布了《“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再一次明确和强调了“再制造”工作重点和涉及的行业,并到提出2020年中国再制造产业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的目标。
②盾构机及其配件“再制造”概况:随着我国轨道交通行业的飞速发展,盾构机因其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快速性等优势,已成为我国地铁、引水、道路施工中的主流设备。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掘进机械分会统计数据,我国盾构机保有量已超过3,000台。随着盾构机掘进里程及使用年限的增加,目前大批盾构机设备已开始迈入老龄化阶段。以使用最为普遍的Φ6m级盾构机为例,采购单价约4,000万元,总重500吨左右,一旦弃之不用或报废将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盾构机再制造技术,可在充分利用原有设备部件的情况下,使整机性能达到或超过原型新机的水平,从而可以节省大量的成本。随着我国盾构机保有量和超期服役数量的增加,我国盾构机“再制造”市场巨大。
2014年,国家工信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鼓励开展盾构机、燃气轮机、专用生产设备等高附加值大型成套设备及关键零部件再制造,并在2015年发布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明确将盾构机列入第二批再制造试点,2017年工信部发布了《高端智能再制造行动计划(2018-2020年)》,进一步聚焦盾构机关键件再制造,国家发改委于2021年发布了《“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也明确推动盾构机等新兴领域再制造产业的发展。盾构机属于复杂的工程机械,包含的零部件和技术领域较多,针对盾构机多系统集成、结构复杂、零部件数量大、种类多的特点,盾构机“再制造”不是所有的零部件都采用再制造,而是在考虑经济性、技术和节能环保因素后,在实现再制造的同时,降低成本和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根据因素考察后,盾构机再制造主要部件包括刀盘(含刀具、刀具的轴承、密封、刀圈等)、刀盘驱动系统、盾体、螺旋输送机、推进铰链系统、液压及动力系统、电力电气及控制系统、后配套台车、后配套辅助系统等。盾构刀具是盾构机中最容易损耗的零部件之一,其是盾构机“再制造”中的重要一环,市场空间较大。
(4)我国盾构刀具行业存在的问题:我国盾构刀具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在刀具材料、刀具集成制造等方面获得重要的技术突破,实现了刀圈材质硬度梯度分布的控制,开发了19英寸TBM滚刀、超挖滚刀、镶齿滚刀、等离子堆焊(PTA)滚刀、各种规格的齿刀及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带压滚刀。工程破岩工具行业基本实现了盾构刀具的国产化,并形成了一定产业化规模,可满足市场上各种进口及国产盾构机的刀具需求,打破了国外产品的市场垄断。
虽然我国已实现了盾构刀具的国产化,但是我国盾构刀具整体技术水平和为客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的能力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不足。目前国产盾构刀具种类多、品牌多,质量参差不齐,性能差异较大,某些关键配件还需进口。国产盾构刀具一方面需要加强技术创新、适应性理论与技术研究、高效破岩刀具技术研究,开发适应于特殊地质条件的刀具,形成完整的、系统的知识产权;另一方面要加强行业的规范,促进刀具系列化和标准化,形成完整的刀具国家标准,建立完整、科学的盾构刀具性能评价体系和使用指南,力争实现盾构刀具国产化的更大发展。
4、工程破岩工具下游行业需求分析:工程破岩工具是盾构机及TBM、顶管机等工程机械装备的关键零部件。工程破岩工具是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消耗品,根据工程机械装备刀盘设计以及工程施工地质情况的不同,配备不同数量及功能的工程破岩工具,如6,410mm盾构机刀盘安装133把盾构刀具,6,840mm土压平衡盾构机同心圆刀盘共配置170把刀具。工程破岩工具在黏土地质下施工的寿命高于砂土,在砂土地质下施工的寿命高于砂砾,其寿命与施工地质的硬度呈反比,工程施工长度越长,需要更换的刀具越多。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公路、铁路、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交通基础设施以及石油、矿山、水利、煤炭等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各类工程破岩工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促进我国工程破岩工具及其相关产业不断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工程破岩工具主要安装于盾构机及TBM掘进机、顶管机、水平定向钻等工程装备,应用在城市轨道交通、公路铁路隧道、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及输油气管线等工程施工领域,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根据其磨损系数程度进行定时更换或维修,保证正常的施工进度。因此工程破岩工具行业的发展既与下游工程机械产业紧密相关,又与其应用的各类工程建设发展关系紧密。工程破岩工具产品直接面向终端用户以及工程装备制造厂商,工程破岩刀具产品的下游市场应用主要包括两大类型:(1)工程装备制造厂商的刀具配套需求;(2)工程施工单位终端用户的刀具更换及维修需求。
1、刀具配套市场发展概况:刀具配套市场主要指工程装备制造厂商生产工程装备过程中,工程装备需要安装配套刀具形成的需求市场。需要安装工程破岩工具的工程装备包括盾构机及TBM、顶管机等装备。因此盾构机及TBM、顶管机行业的发展与刀具配套市场有着直接的紧密的关系。
①盾构机及TBM行业发展概况:盾构机及TBM具有开挖切削土体、输送土碴、拼装隧道衬砌、同步注浆、测量导向纠偏等功能,集机、电、液、气、传感等于一体,被称为“工程机械之王”,是国家装备技术实力的重要体现。盾构机及TBM进行隧洞施工具有自动化程度高、节省人力、施工速度快、一次成洞、不受气候影响、对地面建筑物影响小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公路铁路隧道建设、综合管廊、油气管道施工、引水隧洞工程等非开挖施工领域。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地铁的修建往往通过人口密集区,无法大面积进行地表开挖,拉动了对盾构机及TBM的需求。目前盾构法施工在地铁领域的渗透率基本达到了100%,但在铁路公路隧道领域的渗透率依然非常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等项目是盾构机及TBM新增应用领域和市场,目前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近、中、远期规划建设正有序进行中。
随着地下空间开发的推进,一方面,隧道建设需求会持续增加;另一方面,盾构法的渗透率会持续增加,二者共同推进盾构机及TBM需求的增长,进而促进了其配套刀具市场的扩大。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掘进机械分会数据统计显示,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盾构机及TBM产量(含再制造)分别达到617台、606台、610台、655台,其保有量达3,000台以上。
②顶管机行业概况:顶管机发展历史悠久,顶管技术记载工程追溯到1896~1900年,美国北太平洋铁路公司铺设的穿越铁路路线的工程,20世纪50年代,英、法、日、德等国家开始采用顶管技术。我国顶管技术在1953年开始运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之间完成千米以上的超长管道顶进,标志我国在顶管技术的应用进入世界领先国家行列。
顶管技术是一项用于市政施工的非开挖掘进式管道铺设施工技术,顶管机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自来水工业、石油和天然气行业、交通隧道等领域。其中,自来水行业是主要的应用领域,根据统计数据,2020年在该应用领域使用的顶管机数量为498台,占据顶管机市场的37.78%。
随着国家对基础建设投资力度的加大,市场对顶管机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根据中金企信统计数据,2020年,全球顶管机市场销售额达到了4.27亿美元,预计2027年将达到8.8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0.59%。目前,我国是顶管机最大的生产地区,2020年我国产量占到全球产量的58.58%,同时我国也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2020年我国顶管机市场规模为1.9亿美元,约占全球的44.58%,预计2027年将达到4.62亿美元,届时全球占比将达到52.14%。
(2)工程施工市场发展概况:工程施工市场主要指施工单位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因使用刀具所形成的需求市场。我国地层结构复杂多样,需要进行定制化的设计生产,且在掘进一定距离后需要进行更换,属于易耗品。工程施工市场是工程破岩工具应用主要市场。
工程施工市场主要包括城市轨道交通、公路隧道、铁路隧道、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引水隧洞工程、输油气管线等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工程破岩刀具更换市场。下游应用领域发展对破岩工具市场需求有着重要影响。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向中西部、山区转移,现代化城市基础建设不断完善。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公路隧道、铁路隧道、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输油气管线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加,工程破岩工具市场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市场需求规模巨大。
①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城市轨道交通是现代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地铁系统、轻轨系统、市域快速轨道系统、磁浮交通系统、跨座式单轨系统等多种系统类型。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轨道交通在缓解城市拥堵、改善城市环境、缓解资源压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也迎来快速发展时期。
根据中国城市交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大陆地区共有50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283条,运营线路总长度9,206.8公里。
2021年共计新增城轨交通运营线路长度1,237.1公里,新增运营线路39条,新开既有线路的延伸段、后通段23段,当年新增运营线路长度与上年基本持平,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其中,北京、上海等35个城市有新线或新段开通运营。其中,上海新增102公里,居全国首位,其次是武汉96.9公里,运营线路规模增量居前。北京、广州、嘉兴增量超过50公里,其中北京有9条(段)新线同时开通运营;嘉兴开通有轨电车和杭海城际线。增长率超过100%的城市有哈尔滨、佛山、贵阳,分别增长157.6%、149%、113.5%。
截至2021年底,中国大陆地区有55个城市在建线路总规模6,096.4公里,在建线路253条(段),共有29个城市在建线路为3条及以上。从敷设方式来看,在6,096.4公里的在建线路中,地下线4,971.7公里,占比81.55%,地面线539.1公里,占比8.84%,高架线585.6公里,占比9.61%。
②公路隧道领域:公路作为最基础、最广泛的交通基础设施,是衔接其他各种运输方式和发挥综合交通网络整体效率的主要支撑,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公路交通运输网络不断完善,结构不断优化,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骨架、国省干线公路为脉络、农村公路为基础的全国公路网,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据《2020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0年末全国公路总里程519.81万公里,比2019年末增加18.56万公里;公路隧道21,316处、2,199.93万延米,其中特长隧道1,394处、623.55万延米,长隧道5,541处、963.32万延米。公路隧道年增长长度随着我国公路交通运输的不断完善,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③铁路隧道领域:铁路运输具有覆盖面积广、高度连续性、载运量大、运行速度快、安全性高等优势,长期以来在我国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受到国家政府以及各类产业政策的鼓励。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向中西部、山区转移,铁路建设规模逐年加大。根据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在《隧道建设》期刊中发布《中国铁路隧道发展与展望》文章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4.5万公里,其中已投入运营高速铁路总长3.7万公里;投入运营铁路隧道19,630公里,其中高速铁路隧道6,003公里。2020年新增开通运营铁路隧道1,589公里,新增运营高速铁路隧道508公里;在建铁路隧道6,083公里,在建高速铁路隧道2,750公里;规划铁路隧道16,255公里,规划高速铁路隧道7,966公里。
④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领域: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指在城市道路、厂区等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电力、通讯、燃气、供热、给排水等两种及两种以上的市政公用管线铺设在同一个构筑物内。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将城市地下各种类的市政管网设施转变为集中化、统一化的综合管廊,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满足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发展需求,使城市地下的空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已成为市政公用管线铺设的主流趋势和必要发展方向。
我国城市地下管廊建设起步晚,目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为解决反复开挖的“马路拉链”等问题,国家从2014年开始不断出台政策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下综合管廊并投入运营。
2015年国务院分两批推出25个管廊试点城市,大力推广管廊扩建。近年来,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019年11月2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要规范优化管线工程审批,各地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务院“放管服”改革要求,进一步优化城市地下管线工程建设审批服务流程,将城市供水、排水、供热、燃气、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等各类管线工程建设项目纳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实施统一高效管理。强化管线工程建设和维护,建设单位要严格执行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维护、管理信息化相关工程建设规范和标准,提升管线建设管理水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建筑拔地而起,大厦密集,城市道路四通八达,但是与此同时,问题也接踵而来:用地紧张、生存空间拥挤、交通阻塞、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等,这给人们居住生活带来很大影响,也制约着经济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地下空间的发展尤为重要,根据近年来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发展情况,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将继续维持平稳发展。随着异形盾构机的出现和应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也在原来主要使用顶管机、定向穿越钻机的基础上,加大了对盾构机的使用量,为相关破岩工具带来了市场增量。
⑤引水隧洞工程: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受降水的影响,季节分配夏秋多、冬春少,空间上分布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问题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缓解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问题,我国兴建了一系列水资源配置工程,采用跨流域调水的方式,将水资源丰富地区的水调到水资源缺乏的地区,来均衡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以更合理的利用水资源。
自党中央、国务院2014年作出加快推进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的决策部署后,我国出台了一些政策推进水利工程建设。2019年4月,水利部发布《关于印发加快推进水利基础设施补短板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到,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方面,在中西部地区,以及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海峡西岸经济区、海南自贸区等重点地区,加快建设高质量区域供水基础设施网络。
2019年水资源配置工程在建投资规模为7,875.0亿元,累计完成投资4,530.2亿元,项目投资完成率为57.5%。广东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等工程开工建设;湖北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封江口水库上游段、江西廖坊水利枢纽灌区二期工程实现通水,引江济淮、云南滇中引水、内蒙古引绰济辽、陕西引汉济渭、贵州夹岩水利枢组及黔西北调水等工程加快实施。截至2020年7月,已经累计开工重大水利工程146项。
⑥输油气管线领域:管道输油(气)是我国目前最为主要的油气传输方式,通过油气产地与用地间的连接,形成一条油气传输专用管道。随着油气流动频率增加,管道需求不断增加,管道建设以天然气管道为主,石油管道次之。管道建设施工方法有开挖法、顶管法、微型隧道法、水平定向钻法。开挖施工需要开挖沟槽、管道放入管沟、土壤回填、压实以及恢复路面等操作流程,具有影响交通、破坏环境等缺陷;顶管法、微型隧道法及水平定向钻法等非开挖技术操作流程简单,施工周期短。因此目前我国大口径长输油气管道主要采用非开挖技术。
《中长期输油气管网规划》预期2020年累计建设油气管道里程是16.9万公里,到2025年输油气管网达24万公里,截至2020年底累计建设里程只有14.4万公里,到2025年底仍需建设9.6万公里。在规划里程未完成的基础上,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推动油气增储上产,加快建设天然气主干管道,完善油气互联互通网络”、“要求推进送电输气等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等要求,均需加快天然气基础建设。在政策支持和绿色低碳发展趋势的推动下,天然气管道建设将会持续建设。油气管道的加快建设,将为顶管、水平定向钻等使用的非开挖用工程破岩工具带来更多的需求,促使行业快速发展。
(3)海外市场的发展情况:工程破岩工具作为工程施工的消耗品,其出口业务主要是与中国工程承包单位共船出海逐步发展起来的。在“一带一路”不断深化,我国工程机械、工程承包业务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为未来工程破岩工具的出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发展报告(2019-2020)》,尽管全球经济面临下行风险,但从国际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的中长期需求来看,基础设施建设始终是推动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国际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依旧较大。随着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建设加快,新建基础设施建设缺口大;发达国家基础设施老旧,普遍存在更新升级的需求。根据全球基础设施展望预测,全球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平均年增长速度为3.9%。其中桥梁、隧道、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互联互通基础设施,电力网络、水利建设、房屋建筑、公共设施等民生工程建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是各国建设的重点。
近二十年来,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规模总体保持增长,截至2019年底,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已累计实现完成营业收入1.76万亿美元,新签合同额2.58万亿美元。其中,与隧道施工息息相关的交通运输建设领域已连续数年成为我国企业对外承包工程业务中规模最大的专业领域,业务占比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