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资讯 更多+
1、特种防护行业概况
①国防军工产业:我国已构建起现代化完整军工产业体系。军工产业是国防现代化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武器研制生产的骨干力量,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②特种防护行业: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在西线比利时的伊普尔地区释放氯气,标志着化学武器登上战争舞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化学武器种类、杀伤威力迅速提高,同时生物武器也大规模用于战争,放射性武器也有使用。1925年日内瓦议定书已经禁止了化学和生物武器在战争中的使用,1972年《禁止生物武器公约》、1993年《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禁止了这类武器的发展、生产和储存,并要求彻底销毁。化学武器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扩散,海湾战争中化学战阴影,以及化学、生物武器的非战场使用等(例如1995年东京地铁沙林毒气袭击,以及时有发生的个体袭击事件),使得CBRN威胁依然存在。
CBRN威胁包括:化学毒剂(如沙林、梭曼、维埃克斯、芥子气、氰化物等神经性、糜烂性、全身中毒性、窒息性、刺激性、失能性毒剂)、生物战剂(如炭疽杆菌、鼠疫杆菌等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等)、放射性物质、核威胁等。核生化防护装备包括侦查、防护和洗消等不同装备。
领域 |
基本情况介绍 |
侦查装备 |
包含观察、探测、侦毒、报警、化验等内容,核生化侦查装备的主要功能是判定是否遭受核生化武器攻击,确定沾染毒剂的种类、浓度和密度、检测毒剂云团的传播和滞留、发出警告或报告 |
防护装备 |
通过物理隔绝、物理吸附、化学吸收、化学催化等避免或减轻核、生物和化学武器的伤害,保证在极端环境的生存能力、快速反应和机动作战能力 |
洗消装备 |
指对受染物体采取消毒、消除沾染(去污)和灭菌的措施,消除放射性物质污染,消除生物污染(灭菌)和消除化学污染(消毒) |
防护装备分为个体防护装备和集体防护装备。除应对传统核生化武器作战使用场景外,逐渐延伸到次生核化危害、核生化恐怖、核化事故、自然灾害、突发性疫情等场景,如天津港“8.12”爆炸、汶川地震、新冠疫情等,在公共安全和应急救援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为城市普通公共安全力量及装备提供防护能力。人防设备也是特种防护的重要应用,人防设备应用于房地产行业、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以及其他不同防护等级的地下空间防护。
(2)我国特种防护装备行业的发展:随着军工行业的稳定增长,我国特种防护装备行业实现了较快发展。
①我国军工行业保持稳定增长:军工行业最终客户是军方,由于行业特殊性,军方对行业具有绝对主导作用,国家军费预算和军队武器装备规划直接影响军工行业的市场容量和发展方向。随着国际战略竞争呈上升趋势,全球和地区性安全问题持续增多,我国面临的安全挑战不容忽视。我国着眼建设与中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国防和军队,进一步缩小与世界先进军事水平的差距,国防费规模保持稳步增长,为我国军工行业的基本面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公布《2021-2027年中国特种防护市场专项调查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4年至2019年,我国军费开支复合增长率为11.9%。2015年以来,受GDP增速下降和军改影响,国防预算增速有所下滑,但仍高于GDP增速,根据财政部202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国防支出12,680.05亿元,增长6.6%。
根据《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数据,在2017年国防费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中,中国国防费占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以及国民人均和军人人均数额,均处于较低水平。从开支总量看,2017年中国国防费不到美国的四分之一。从国防费占GDP比重看,2012-2017年,中国约为1.3%,美国约为3.5%、俄罗斯约为4.4%、印度约为2.5%、英国约为2.0%、法国约为2.3%、日本约为1.0%、德国约为1.2%。中国国防费占GDP的平均比重在国防费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简称“主要国家”)中排在第六位,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最低。从国防费占财政支出比重看,2012年至2017年,中国国防费占财政支出平均比重约为5.3%,在主要国家中排在第四位。2017年中国国民人均国防费约相当于美国的5%,在主要国家中排在第七位;中国军人人均国防费约相当于美国的15%,在主要国家中排在第六位。
基于我国国防需求、经济体量、防御性国防政策,我国军工行业预计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
②国防支出构成向装备倾斜:2015年11月,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召开,国防和军队改革全面启动,会议明确提出压减老旧装备部队,将国防科技发展作为基础性、引领性的战略工程,坚持科技强军,坚持科技先行。习总书记指出,“真正的核心关键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靠进口武器装备是靠不住的,走引进仿制的路子是走不远的”。
中国国防费按用途划分主要由人员生活费、训练维持费和装备费构成,其中,装备费用于武器装备的研究、试验、采购、维修、运输、储存等。随着军改各项措施陆续落地,组织管理体系进一步优化,军方裁减冗员的同时需保证战斗力提升,对先进军用装备的需求进一步增强,装备费占比呈现不断提升趋势,2017年,装备费达到4,288.35亿元,占比达到41.1%。
军方稳定的装备费用支出将进一步扩大行业市场规模,有利于军品装备生产企业经营能力的提升。此外,我国的军用装备在数量、性能、结构等方面,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未来存在巨大的补偿性需求。
③现阶段严峻的国际核生化威胁,为特种防护行业发展提供了基础:现阶段,国际核生化威胁依然严峻。虽然国际社会已签署《禁止核武器条约》,但部分国家并未参加,仍存在持续提升核武器质量,或研发低当量核武器的情况,美国2018年2月发布的《核态势评估》报告重新把核武器提升为国家安全保障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重申美国核武器现代化计划并批准了新核武器的开发;《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已生效多年,但化学武器的销毁仍未结束,近年多次发生化学毒剂的非战争使用(如马来西亚机场金正男被毒杀事件、英国发生的双面间谍中毒事件等),此外中东地区化学武器使用事件不断发生;包括传染病在内的生物威胁仍然存在。
特种防护作为军方核生化防护的重要构成环节,已成为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因素。随着核生化威胁凸显,特种防护装备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密闭空间、人员、装备等应具备基础核生化防御能力,因此军队对特种防护装备的需求将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呈现增长趋势。
④特种防护的民品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特种防护装备在应对2003年SARS、2015年天津港“8.12”爆炸、2020年新冠疫情等公共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个人自我保护及健康意识越来越强,国家应急救援需求快速提升,民品市场需求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⑤军品定价机制改革有利于优质龙头军工企业提升盈利能力:传统军工行业计划属性较强,军品价格需要军方审定,价格受原《军品价格管理办法》制约,导致我国军工行业整体盈利水平偏低。中央军委2002年颁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采购条例》规定,单一来源采购方式沿袭了1996年原《军品价格管理办法》里的定价方式,即定价成本+5%利润率,由于单一来源采购方式在我国武器装备采购过程中仍占主导地位,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行业内企业的利润水平。
现阶段,我国的军品定价机制改革工作正在持续推进。2013年,原总装备部颁布《装备购置目标价格论证、过程成本监控和激励约束定价工作指南》,提出推行装备采购目标价格管理,并将军品价格由原来“定价成本+5%的利润”修改为“定价成本+5%目标价格+激励(约束)利润”,引入激励约束机制。
随着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以及询价等市场化采购模式的引入,军品定价机制越来越多体现由“单一模式”向“多种模式”、“事后定价”向“事前控制”的转变。一方面,逐步形成不同类型武器装备采用不同的定价方式,对充分竞争类装备实行公开招标等,由市场竞争形成价格;对有限竞争类设备制定最高限价,在最高限价范围内竞争谈判定价;对垄断类装备以国家定价管理为主,政府确定指导价允许在规定的价格浮动范围类协商定价。另一方面,面向研制全过程进行价格管理,在立项阶段设定目标价格,在方案研制阶段进行成本控制,在批产阶段则给予灵活的激励机制,形成基于研制全过程的价格管理方式。
新定价机制下,产品的核心技术将成为保证企业盈利的主要因素,有助于企业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提高生产效率,加强成本管理。因此,军品定价改革总体上有利于促进行业内具有核心技术能力的总装企业及重大分系统企业的业绩水平提升。
(3)国际特种防护技术和应用发展的情况:
①总体上加速向信息化和智能化复合方向发展:
国际上,在特种防护领域引入纳米技术、太赫兹技术、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神经科学、增材制造(3D打印)、无人平台等科技,以提升防护效能、提高舒适性。
个体防护装备在改进防护性能、减少生理负担和后勤负担的同时,更加注重使用性能的提升和自消毒、自感应、信息化等先进功能的拓展,士兵操作更为便捷,在核生化威胁环境下最大限度地保障装备性能。
集体防护系统重点开发模块化、系列化、通用化的产品,并采用更小、更轻、操作便捷、后勤保障负担小的设计,为车辆、装置、船舶和飞机等平台提供防护。
②主要产品体现出新的研发特征:防毒面具方面:研发集良好的破片防护、通信和光学水平于一体的综合防护面具;采用新型低负担设计、广谱防护材料和高效低阻过滤材料。
防毒服方面:将催化吸附剂集成于纱线、纤维垫和膜中,进一步提升阻隔材料舒适性(延展度、悬挂性和手感);研发具有持久驱虫、抗菌、自消毒效果的纤维处理方法;研发高效的人体冷却方法。
集体防护装备方面:研发广谱耐用的过滤吸收器;研发过滤吸收器防护失效预警装置,具备剩余寿命指示功能;研发具有可再生功能的材料;研发高效费比的粒子过滤材料。
③产品零部件向模块化发展:
三防系统各部件呈现出功能模块通用化、单元设计系列化和系统高度集成化的特点,在三防系统的核生化信息网络建设和信息利用实现互联互通。④产品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将传感器植入防护服和防护材料中,对CBRN威胁自动探知、即刻报警。研制“第二皮肤”防护服,开发可切换薄膜系统的技术,正常环境中保持开孔状态以保证透气,当监测到化学毒剂时关闭孔隙、自动转化为防护状态。
⑤新的基础材料正在出现:目前防护装备的主要防护原理是使用不同材质的活性炭等材料对有毒有害物质进行吸附、吸收、催化。2000年发现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材料(MOF)具有中和化学毒剂的能力,国际上正在探索将MOF应用到战士穿戴的防护装备中。
爱尔兰某公司研制的掩蔽部防护材料,防护性能优异,除防护芥子气、维埃克斯、氢氰酸、沙林、梭曼外,对一系列有毒工业化合物、生物物质的防渗透时间均超过72h,在冰点乃至-32摄氏度的条件下,仍表现出良好的性能,且阻燃性和防侦视性能良好。材料为单层结构,制成的掩蔽部易于支起,减轻后勤负担,便于军事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