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更多+
一、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1)经济发展稳中求进总体向好:2020年,面对全球疫情风波和复杂严峻的内外部发展环境,各级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重要战略部署,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宏观政策应对力度,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加速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护航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经济形势总体呈现了稳中向好态势。2020年,我国GDP为1,015,986亿元,迈上百万亿元新台阶,按不变价格计算,比2019年增长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7,754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384,255亿元,增长2.6%;第三产业增加值553,977亿元,增长2.1%。分季度看,一至四季度GDP增速分别为-6.8%、3.2%、4.9%和6.5%,经济显现出持续恢复的势头,展现出我国经济发展强大的韧性。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公布《2021-2027年钢铁市场调查分析与投资战略分析预测报告》
国际疫情的持续蔓延,世界经济都有所影响,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循环或多或少受阻,因此国际贸易投资较往年出现萎缩。中国成为在疫情影响下,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为稳定和恢复国内经济,党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理念。双循环格局的构建有助于中国优化产业结构和供应链结构,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要素市场化改革提振产能活力。各行业的有序恢复,也离不开信息行业的有力支撑。2020年,除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外,其他行业均实现正增长。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为16.9%,实现两位数增长;金融业增加值增速为7.0%,比2019年提高0.4个百分点。这两个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合计达到54.1%,有力支撑了经济较快恢复。
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稳步回升。与投资需求相比,消费受疫情影响更加明显,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向下拉动GDP0.5个百分点。但随着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消费市场逐步复苏,消费需求持续释放,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季回升,一至四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分别拉动GDP增长-4.3、-2.3、1.4和2.6个百分点,四季度比三季度提高了1.2个百分点。
全球经济衰退背景下,中国出口逆势上涨,下半年增速甚至好于疫情之前。原因在于,欧美财政刺激维持了居民消费能力,中国疫情控制和政策聚焦保障了企业供给能力,疫情肆虐下全球生产端出现较大程度出清,削弱了国际市场的供给能力。国内外供需错位推动中国出口逆势上扬,中国在全球供给中心的地位在短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2)三大领域投资继续改善,高技术产业投资拉动作用明显:基础设施投资平稳增长。2020年,基础设施投资比上年增长0.9%。其中,信息传输业投资增长16.0%,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增长8.6%,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4.5%,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1.8%。2020年新增地方专项债额度3.75万亿元,较去年多增1.6万亿元,同时还有1万亿元特别国债额度,新增专项债大多投向广义基建,特别国债重点投向民生和基建领域。制造业投资降幅持续收窄。2020年,制造业投资比上年下降2.2%,降幅比1—11月份收窄1.3个百分点。原材料制造业投资增长2.1%,增速比1—11月份加快2.0个百分点,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投资增长26.5%,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投资增长9.4%。装备制造业投资和消费品制造业投资降幅分别比1—11月份收窄1.6和0.4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较快增长。2020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7.0%,其中,住宅投资增长7.6%,增速提高0.2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增长8.1%,增速提高1.5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新开工面积下降1.2%。
随着国内基建、地产恢复增长,出口不断超预期改善,制造业需求明显回暖,企业盈利水平得到提升,产能扩张的动能不断增强,投资水平也逐渐加强。2020年,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0.6%,增速高于全部投资7.7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0.8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1.5%,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比重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其中,医药制造业投资增长28.4%,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22.4%,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8.2%。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9.1%,增速比全部服务业投资高5.5个百分点。其中,电子商务服务业投资增长20.2%,信息服务业投资增长15.2%,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增长14.0%。
(3)贸易规模和国际市场份额双双创下历史新高:2020年,全年进出口总值32.1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其中,出口17.93万亿元,增长4%;进口14.23万亿元,下降0.7%。进出口、出口规模均创历史新高。贸易创新发展动力强劲,贸易结构持续优化。对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实现增长,东盟首次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与我国进出口增长7%。欧、美市场有所恢复,与我国进出口分别增长5.3%和8.8%。
(4)稳健的货币政策引导金融运行回归常态:为了应对新冠疫情冲击对经济的影响,2020年央行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促进居民、企业和政府信用宽松,有力支持经济恢复。融资结构持续优化,信贷和资本市场合力支持实体经济平稳运行。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2020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4.86万亿元,比上年多9.19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20.03万亿元,同比多增3.15万亿元。2020年末,社会融资存量同比增长13.3%,比上年末提高2.6个百分点。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2%,比上年末提高0.7个百分点;企业债券融资同比增长17.2%,比上年末提高3.8个百分点;政府债券融资余额同比增长22.1%,比上年末提高7.8个百分点。从货币供应量来看,截至2020年12月末,M2同比增长了10.08%,M1同比增长了8.61%。
(5)外汇市场“韧性增强、更趋成熟”:2020年,新冠疫情给世界经济造成冲击,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中国的跨境资金流动和外汇市场的运行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表现出了“韧性增强、更趋成熟”的总体特征。
国际收支平衡、外汇储备稳定。去年前三季度,中国的经常账户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是1.6%,保持在合理的均衡区间。在国际收支总体平衡的情况下,中国的外汇储备在去年末保持了3.2万亿美元的规模,各月之间的波动主要是受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化等非交易估值因素的影响。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总体保持基本稳定。全年综合情况来看,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中间价平均值是6.8974,与2019年平均值6.8985基本持平。从汇率弹性看,2020年人民币对美元的一年期历史波动率是4.2%,与2019年相比,提高了0.4个百分点,但与欧元、日元、英镑等主要货币相比,人民币保持了相对稳定。外汇交易理性有序,市场主体预期基本稳定。一个更有韧性、更加成熟的外汇市场已经渐渐形成,未来外汇市场将进一步巩固和呈现总体平衡、双向波动的特征。
二、2020年中国钢铁行业运行现状:钢铁行业上游是黑色金属开采冶炼、电力和煤炭行业,下游是机械、房地产、家电及轻工、汽车、船舶等行业。上游原料以铁矿石为主,而下游行业中机械和房地产需求较大。整条产业链的传导作用自下而上,即下游需求影响钢铁产量,进而影响对于上游原料的需求。2016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2017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随着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入,环保标准不断提高,经过一番行业洗牌,钢铁行业逐步步入良性发展通道。2019年4月底《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发布以来,钢铁行业超低排放升级改造工作正在全面稳步推进。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底,全国共有229家企业6.2亿吨左右粗钢产能已完成或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圆满完成阶段性目标。
(1)钢铁生产保持平稳增长:钢铁生产保持平稳,产量继续增长。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0年,我国粗钢产量10.53亿吨,同比增长5.2%;生铁产量8.88亿吨,同比增长4.3%;钢材产量13.25亿吨,同比增长7.7%。分季度看,一季度粗钢产量同比增长1.2%,二季度同比增长1.7%,三季度同比增长10.3%,四季度同比增长8.8%。分月度看,受疫情影响,3月份粗钢产量同比下降,其他各月均同比增长。
(2)下游行业快速复苏,钢材消费创新高:2020年,在宏观政策的作用下,国民经济呈逐步恢复态势。特别是二季度以后,随着国家复工复产、稳经济政策逐步发力,重大项目投资启动,机械、汽车、家电等下游行业快速复苏,与钢铁消费密切相关的经济指标持续好转,钢材消费创出新高。据钢协测算,2020年,我国粗钢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9%,钢材实际消费同比增长7%左右,其中建筑业同比增长10%、制造业同比增长4%。
(3)钢材出口明显下降,进口大幅增长: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20年全国累计出口钢材5,367万吨,同比下降16.5%,出口均价847.2美元/吨,同比上升1.3%;累计进口钢材2,023万吨,同比增长64.4%,进口均价831.6美元/吨,同比下降27.5%。若考虑进口钢坯增加的情况,2020年我国粗钢净出口同比下降67.6%。2020年,我国累计进口铁矿石11.7亿吨,同比增长9.5%;进口均价101.7美元/吨,同比上涨7.2%。凭借强大的国内市场需求,我国的钢产量不但没有给全球钢铁市场带来消费压力,而且与世界分享了中国市场的繁荣。
(4)企业效益持续恢复,实现利润小幅增长:据钢协初步统计,2020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销售收入47,033亿元,同比增长10.86%;销售成本42,366亿元,同比增长11.57%,成本增幅大于收入增幅0.71个百分点;实现利税3,083亿元,同比增长7.00%;利润总额2,074亿元,同比增长6.59%;平均销售利润率4.41%,同比下降0.18个百分点。钢铁企业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扩大直接融资渠道,负债水平有所下降。2020年12月末,重点统计钢铁企业资产负债率62.27%,同比下降0.18个百分点。
三、下游行业因素变化情况:钢铁下游行业包括电力、煤炭、港口、冶金、建材、采矿等,近年来,受经济增长放缓、传统工业产能过剩、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部分下游行业景气度下降,公司业务向电力、港口、煤炭三大行业集中。现就电力、煤炭、港口三大行业分析如下:
(1)电力行业:2020年,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全年发电量7.62万亿千瓦时,全社会用电量7.51万亿千瓦时,分别比上年增长4%和3.1%。非化石能源发电新增装机成为新增发电装机主体,电力结构绿色低碳化特征明显。2020年全国发电新增装机容量19,059万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投产13,422万千瓦,约占全部发电新增装机的三分之二。截至2020年底,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达到9.6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上升至43.4%。
①全社会用电量稳中有增,第三产业用电量增速较快:2020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7.51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1%。全国人均用电量5,365千瓦时,人均生活用电量782千瓦时。分产业看,2020年,第一产业用电量85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2%,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为3.54%,拉动全社会用电量增长0.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用电量51,21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5%,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68.2%,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为55.4%,拉动全社会用电量增长1.72个百分点。制造业用电量比上年增长2.2%,其中,四大高载能(化学原料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冶炼和有色金属冶炼)行业用电量比上年增长2.4%,建材行业用电量增速为3.6%,黑色金属行业用电量增速为3.2%,化工行业用电量增速为1.3%,有色金属行业用电量增速为1.7%。装备制造业用电量比上年增长3.8%,其中,汽车制造业用电量比上年增长16.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用电量比上年增长15.8%、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用电量比上年增长10.5%,金属制品业用电量比上年减少8.7%、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用电量比上年减少2.7%、专用设备制造业用电量比上年减少0.3%。第三产业用电量12,08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9%,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为9.8%,拉动全社会用电量增长0.30个百分点,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用电量比上年增长26.4%,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用电量累计增速仍未转正,分别为-1.1%和-0.1%。
②装机容量大幅增加,清洁能源比重持续上升:2020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9,059万千瓦,比上年多投产8,558万千瓦,其中新增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3,422万千瓦,占新增发电装机总容量的70.4%。全国新增并网风电装机容量为7,167万千瓦,同比增长178.7%,比上年多投产4,595万千瓦,新增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4,820万千瓦,同比增长81.7%,较上年多投产2,168万千瓦,新增水电装机容量1,323万千瓦,同比增长197.3%,较上年多投产878万千瓦。新增火电、核电装机容量分别为5,637万千瓦和112万千瓦,分别同比增长27.4%和-72.6%,比上年多投产1,214万千瓦和-297万千瓦。
2020年,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为22.0亿千瓦,同比增长9.5%,其中全国全口径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9.6亿千瓦,比上年增长16.4%,占总装机容量的比重为43.42%,比上年底提高2.6个百分点。分类型看,水电3.7亿千瓦、核电4,989万千瓦、并网风电2.8亿千瓦、并网太阳能发电2.5亿千瓦、火电12.5亿千瓦。
2020年,全国全口径发电量为7.6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4.0%。全国非化石能源发电量2.4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7.4%,占全国发电量的比重为32.13%,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水电、核电、并网风电和并网太阳能分别比上年增长4.1%、5.0%、15.1%和16.6%。全国全口径火电发电量5.2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5%。
③清洁能源发电投资带动电源投资稳步提升:2020年,全国电源工程建设投资完成5,244亿元,同比增长29.2%。其中,水电投资完成1,077亿元,同比增长19.0%,火电投资完成553亿元,同比下降27.2%,核电投资完成378亿元,同比下降22.5%,风电投资完成2,618亿元,同比增长70.6%。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完成投资占电源完成投资的79.9%。
④国家有利政策促进新能源更进一步发展:2020年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管理总体延续了《关于2019年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确定的政策思路,包括:积极推进平价上网项目、有序推进需国家财政补贴项目、全面落实电力送出消纳条件、严格项目开发建设信息监测,保障了政策的延续性,有利于推进风电、光伏发电向平价上网的平稳过渡,实现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2020年新建光伏发电项目补贴总额为15亿元,其中5亿元用于户用光伏,10亿元用于补贴竞价项目。
(2)煤炭行业:煤炭主要应用于电力、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既有能源属性,也有化工属性,其中电力行业是重要的下游行业,煤炭清洁利用是利润的主要增长点。煤炭行业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行业景气度与宏观经济和投资密切相关,周期性十分明显,下游行业的景气程度直接影响着煤炭行业需求,进而影响行业供需关系,导致价格和产量的变化,而煤炭企业利润的变化也会对其开工、增产能形成反作用,进而影响行业整体的供给水平。
①不断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2016年2月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发〔2016〕7号),提出3至5年内,煤炭行业将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十三五”期间,全国淘汰关闭退出煤矿4,800多处。2020年6月12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做好2020年重点领域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通知》,强调煤炭行业除了巩固去产能成果,要进一步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加快退出低效无效产能和落后产能,持续减少煤矿数量,不断提高产能利用率,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有序转化。突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建设安全、绿色、集约、高效的煤炭供给体系,着力推动煤炭清洁开发、生产、运输和利用。煤炭企业利润总额在经历2016-2018年连续三年增长后,煤炭经济周期性增长动力有所减弱,2020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实现利润总额2,222.7亿元,同比下降21.1%。
②煤炭供需偏紧局面将逐步缓解:在疫情冲击影响下,2020年上半年全社会用煤需求严重下滑,从电厂日耗煤数据来看,六大电厂日均耗煤在2-4月期间远低于2019年同期水平;而在国家能源保供的政策要求下,煤炭企业优先复工复产释放产能,煤炭产量快速提升,同时进口煤通关力度加大,造成煤炭供给严重过剩,供需错配引发煤价大幅下挫。进入5月后,下游工业企业复工复产加速致需求逐渐恢复,电厂日耗及钢厂高炉开工率快速回升并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同时,在政策调控下,供需错配问题得到修复。
2020年,我国原煤产量达38.4亿吨,为近年来最高水平,比上年增长2.4%,全年煤炭进口3.04亿吨,同比增长1.5%。入冬以来,部分地区煤炭供需偏紧,煤炭市场价格出现大幅上涨。预计一季度在经济持续恢复、气温逐步回升、春节假日因素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下,我国煤炭需求有望先增后降,煤炭供应将总体稳定,煤炭价格将高位回调。后期随着气温的逐渐回升,煤炭市场供需偏紧局面将逐步缓解。
(3)港口行业:港口主要服务于航运产业,航运对应的干散货(铁矿石、煤炭、粮食)、油料(成品油、原油)、集装箱运输(机械设备、纺织服装、家电、轻工)都由对应的港口设施完成装卸。供给方面,我国的港口群主要集中在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西南沿海地区。需求方面,集装箱需求主要看全球市场,干散货与原油需求主要看我国市场。根据交通运输部统计数据来看,2020年我国港口行业生产运行受新冠疫情影响不大,年内全国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145.49亿吨,较去年同期增长4%,外贸货物吞吐量44.95亿吨,较去年同期增长4.05%,集装箱吞吐量2.643亿标准箱,较去年同期增长1.23%。
集装箱的装卸离不开岸边集装箱起重机的支持,而岸桥的装卸能力和速度直接决定码头作业生产率,因此岸桥的发展对于公司在港口的业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岸桥伴随着集装箱运输船舶大型化的蓬勃发展和技术进步而在不断更新换代,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正朝着大型化、高速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以及高可靠性、长寿命、低能耗、环保型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