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更多+
①流行病学概述: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伴随关节或全身症状。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关节僵硬、关节疼痛及肿胀,这会导致关节损伤、畸形、严重残疾甚至死亡。患者可能还会出现多种全身症状,包括发烧、疲劳、贫血及骨质疏松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治疗目标是减少炎症、抑制关节损伤、防止功能丧失、减轻疼痛以及改善功能及生活质量。
全球及中国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发病人数稳定增长。全球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发病人数由2016年的3,810万人增加至2020年的3,980万人(包括中国约600万人)。预计全球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发病人数将于2025年达到4,220万人(包括中国620万人),并于2030年达到4,500万人(包括中国640万人)。
②药物市场概况:类风湿关节炎传统的治疗方案包括传统的化学合成的抗风湿药物(DMARD)及生物DMARD,但当前治疗药物在安全性、疗效等方面仍存在局限性。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类风湿关节炎传统的治疗方案包括传统的化学合成的DMARD、非类固醇抗炎药、皮质类固醇、镇痛药、物理治疗等。
对于化学合成的DMARD应答不充分或不耐受的患者可以使用能阻断部分与疾病发病机制相关的关键分子的处方生物药。靶点包括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选择性T细胞共刺激分子、分化簇20(CD20)、白细胞介素(IL)。尽管抗TNF-α药物及其他生物DMARD均已作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有效方法,但随着时间推移,低药物血清水平、快速清除及免疫原性等各种原因可能会令患者对现有疗法的临床应答消失。此外,现有生物DMARD在安全性、给药方案及价格方面存在局限性。因此,需要推出新的治疗药物以解决当前治疗方案的局限并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治疗效果。
近年来,多款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单克隆抗体被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患者负担能力得到提升。包括英夫利昔单抗、阿达单抗、戈利木单抗及利妥昔单抗在内的TNF-α抑制剂及托珠单抗(IL-6抑制剂)被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令使用该等生物药的患者的经济负担得以减轻,相关药品的使用者人数及市场预期将会持续增长。
随着各种新型在研生物药物的上市,全球类风湿关节炎治疗药物市场未来将保持相对稳定。预计全球类风湿关节炎治疗药物市场将由2020年的625亿美元增加至2025年的627亿美元,2020年至2025年复合年增长率为0.1%,并于2030年进一步增长至657亿美元,2025年至2030年复合年增长率为0.9%。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水平的提升、患者负担能力的提升、新型生物药的不断推出,将推动中国类风湿关节炎治疗药物市场快速增长。2020年中国类风湿关节炎治疗药物市场规模达到22亿美元。中国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生物药市场预计将于2025年增加至56亿美元,2020年至2025年复合年增长率为21.1%,之后以12.7%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至2030年的102亿美元。
③竞争格局:用于类风湿关节炎适应症患者传统疗法主要为非生物DMARD,主要包括甲氨蝶呤(于1953年首次获美国FDA批准)、柳氮磺吡啶(1950年首次获美国FDA批准)、来氟米特(于1998年首次获美国FDA批准)及羟氯喹(于1950年首次获美国FDA批准)等。目前该等药品多以仿制药形式上市。
中国用于类风湿关节炎适应症患者的生物药物主要为TNF-α抑制剂,仅两款非TNF-α抑制剂的生物药于中国获批,两款非TNF-α抑制剂创新生物药处于III期在研阶段。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目前多款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TNF-α抑制剂已被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包括英夫利昔单抗、阿达木单抗、戈利木单抗及利妥昔单抗。在中国,仅托珠单抗(IL-6抑制剂)和阿巴西普(CD80/CD86抑制剂)获批治疗中度或重度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及对TNF-α抑制剂表现出较弱反应的患者。此外,目前中国有其他少部分候选创新生物药(如荣昌生物的泰它西普)正处于III期临床试验阶段,或可满足TNF-α抑制剂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需求。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公布的《2021-2027年中国类风湿关节炎治疗药物行业市场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预测报告》
美国及中国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已上市及处于临床阶段的创新生物药的竞争格局如下:
美国及中国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已上市创新生物药
美国及中国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在研创新生物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