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更多+
2020年,母婴消费品市场线上渠道的渗透率进一步提高,其线上渠道占比约33%,相比2019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
根据母婴市场客户画像,宠娃精致妈妈消费贡献金额最大,该人群消费以“安全、舒适、天然”为前提;年轻潮妈消费金额增长最快,该人群消费以“舒适、天然、科技”为前提。母婴市场的消费人群向年轻化发展,消费场景加速向线上转移。随着母婴消费品市场消费人群的年轻化,国内企业在坚持“天然、安全、舒适、方便、适合体质”的核心理念时,也紧跟这部分年轻消费人群的关注点和消费习惯。
1、母婴消费品产业环境分析:
(1)国家关于人口问题的规划、政策和举措: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提到,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少儿比重呈下降趋势。“十三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平稳增长,2021—2030年增长速度将明显加快,到2030年占比将达到25%左右,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总量不断增加。0—14岁少儿人口占比下降,到2030年降至17%左右。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完善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等政策和产假制度,探索实施父母育儿假。”
(2)国家有关中长期规划对提升未成年人(含儿童)关爱服务水平的措施: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中强调,要保障妇女未成年人等的基本权益,提升对未成年人关爱服务水平。深入实施儿童发展纲要,优化儿童发展环境,切实保障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完善儿童健康服务体系,预防和控制儿童疾病,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
(3)国家关于婴幼儿托育、照护问题的举措:李克强曾在会见中外记者回答关于民生领域的提问时表示,全面实施两孩政策以后,“托幼难”更加突出了,这一问题应该引起更高的重视。这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第一次在两会记者见面会上谈到“托幼难”问题,李克强总理的再次强调为婴幼儿发展指明了方向。
事实上,自从2016年全面两孩政策开始实施至今,“托幼难”问题一直是两会的热点。针对代表委员们的关注,主管部门每年都要做出回应。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表示,国家将制定婴幼儿(主要指0到3岁)发展的规划,制定推动和支持婴幼儿事业发展的政治措施,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重视托幼及幼儿入学问题,十九大报告当中提出“幼有所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解决好婴幼儿照护和儿童早期教育服务问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国家卫生计生委、财政部、教育部、民政部等相关部门正在进行调查研究,将制定我们国家婴幼儿(主要指0到3岁)发展规划,制定行业标准,制定推动和支持婴幼儿事业发展的政治措施。
(4)央行微信公众号发布《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的工作论文:央行上述论文聚焦了人口转型的问题,其中提到应全面放开和大力鼓励生育,切实解决妇女在怀孕、生产、入托、入学中遇到的困难,让妇女敢生、能生、想生;“十四五”规划全文提出“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人口政策或将调整。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公布《2021-2027年中国母婴消费品市场竞争力分析及投资战略预测研发报告》
2、母婴消费品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1)母婴消费品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提升:母婴行业是2020年值得持续关注的行业,作为一个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产业,母婴行业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下行业规模仍然保持稳步増长。2015-2019年期间我国母婴行业市场规模总体呈逐年增长态势,年均复合增长17%。据艾媒咨询发布的数据,2019年母婴行业市场规模为34950亿元,2020年我们母婴行业市场规模达到40857亿元,预测到2021年年底母婴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47761亿元。
(2)消费观念的改变使得母婴消费从产品到服务的消费需求不断升级:据国家统计局及公安部有关数据显示,2018至2020中国新生儿数量分别为1523万、1465万、1003.5万(户籍登记在册的新生儿)。近几年来,我国新生婴儿数量出现了明显下滑,但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国内新生儿数量仍保持较高水平,存量市场十分可观,且每年1000万以上的产妇生产、产后康复、母婴照护的需求随着新生代妈妈的服务和实物消费需求的不断提升,产康差异化服务的需求也会不断释放。
(3)人群迭代、高端化消费、低线级市场,母婴行业发展动力强劲:据“天猫亲子节”发布的数据,90后父母在养娃开销上的意愿占比为71%,而80后则为67%,90后父母已成为消费主力,他们的育儿观念愈加注重科学和教育功能,对于品牌、渠道、内容、平台、测评等的认知更加理性,其母婴消费的需求从产品到服务越来越多样化,更前沿的育儿理念促进消费升级,单位家庭的母婴消费开支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90后父母正成为新世代父母。2015—2020年,中国母婴品类人均零售额增长30.3%,稳定增长的可支配收入推动消费持续升级,中国父母在母婴品类的支出稳定攀升。2020年母婴品类5-6线城市消费占比贡献率同比增长5%,而近两年来信息基建持续加强,电商及物流体系在4线及以下城市的覆盖更加完善,激活低线级市场需求。综上,受观念更新、消费升级、人群迭代、高端化消费、低线级市场等综合因素影响,母婴消费品行业发展动力强劲,母婴消费品和服务市场的发展前景十分可期。
3、母婴行业的竞争格局:
(1)市场规模逐年扩张,竞争者不断涌入:随着消费升级、育儿成本上升、“全面二孩”政策的释放、产业链完善,中国母婴消费品市场规模呈现出稳定扩张的局面。2018年中国母婴消费品行业市场规模为30,000亿元,2019年为34,950亿元,2020年达到40,857亿元,预计2024年中国母婴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70,000亿元。虽然近年来新生婴儿出生率有所下降,但母婴行业市场规模却在稳步提升,说明客单价提升了,母婴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在改变,需求也在不断升级。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成人服装品牌企业看到了商机,并不断涌入,行业竞争愈加激烈。根据品牌来源的不同,母婴消费品品牌可分为专业母婴品牌和其它品类延伸品牌。
类型 |
品牌来源 |
代表品牌 |
特点 |
专业母婴品牌 |
国内 |
拉比、英氏、丽婴房(台湾) |
进入母婴消费品行业较早,在设计、研发、渠道等方面有着较深厚的积累,以线下门店起家,零售终端主要分布在商场、购物中心店、街边专卖店、母婴店或商圈特定区域。 |
国外 |
Pawinpaw、Natures、Mothercare |
||
其它品类延
伸品牌 |
国内 |
全棉时代 |
设计风格与其成人装相近,利
用原有品牌优势和渠道资源
推广其母婴品牌产品。 |
国外 |
Dior、ZARA、GAP |
(2)母婴线上平台发展虽然很快,但线下门店仍将持续扩张:近年来,母婴电商渠道的销售规模占母婴行业总规模的比重持续增加,一些综合母婴头部平台发展较快(如:宝宝树、妈妈网等),但母婴线上渠道的快速崛起并未影响到其线下市场规模的增长,主要是因为母婴消费群体重视体验感、重视安全、情感,线下母婴专卖店带来的优质服务体验和品牌背书产生的信任感难以替代,受上述因素影响,母婴门店将持续扩张。
(3)国内国外的母婴品牌定位各有不同,市场发展的侧重点也不同:母婴消费品因市场定位不同,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也不同。Dior、ZARA、GAP等国外品牌注重高端婴童服饰的开发,国内母婴品牌则以中高端为主,如拉比、英氏、丽婴房等国内品牌,因实力较强,已逐渐占领国内中高端市场。
4、母婴产品生产企业竞争:目前,在国内母婴消费品服饰棉品领域,主要竞争品牌包括:英氏、好孩子、全棉时代、丽婴房等。母婴洗护品牌国内竞品主要包括:红色小象、启初、英氏、松达、戴可思、爱护、咖啡猫等;国外竞品主要包括:艾维诺,炒思乐,哈罗闪、施巴、贝亲等。
综上,对于整个母婴行业而言,随着全国居民购买力的继续提升,加上政策鼓励二孩生育,新生婴儿父母育儿观念也在不断升级为精细化抚育,家庭母婴支出占比持续提高,加之母婴电商市场逐渐进入成熟期,在品牌建设、商品组合、营销推广等方面努力寻求差异化发展,母婴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将升级。虽然新品牌层出不穷,但行业中那些有特色和差异化的母婴品牌企业已分别占领了一定场份额,形成了品牌优势,市场整合空间巨大,有望成为整个行业的龙头并实现跨区域扩张。
5、国内母婴消费品行业的趋势和变化:2020年疫情冲击下,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新动能逆势成长,母婴市场借助新的营销模式,在疫情中迸发出新的活力,市场增长驱动力由人口因素向消费升级转变,进一步加速了母婴消费市场的扩展。
(1)95后宝妈事业心爆棚,家庭成员育儿参与度提升:根据统计数据:95后妈妈以约4%比例逐年增长,已接近20%。职场妈妈较2018年比例有所提升,同时自己开店、做微商、投资理财成为全职妈妈最愿意开辟“斜杠副业”。妈妈们对自我价值的关注提升,但育儿焦虑成为普遍现象,赋能妈妈实现自我价值,关爱妈妈心理和情绪,或将成为服务母婴人群的新需求。
近半数父母认为,疫情影响使得陪伴时间增多,更加重视陪伴和亲子互动,因而增加了家庭育儿行业细分受众市场,使母婴品牌的产品和服务领域有了新的市场和机遇。
(2)安全、健康洗护产品消费增长,精致妈妈重视悦己:疫情让消费者对预算重新分配,却没有影响大部分家庭的母婴消费,反而激发了妈妈们对安全、健康、清洁用品的购买热情,更加注重洗护用品的品质与舒适,呈现出消费升级的趋势。后疫情时期被抑制的消费需求将理性恢复,促使品牌商提前布局准备,把握洗护升级与细分趋势。
(3)“母婴+”消费力释放,涵盖衣、食、住、行、用多方面:女性不止是母婴产品的主要购买人,也是整个家庭消费的主要决策人,母婴家庭在婴童外出服、婴童家居内衣棉质用品、母婴洗护用品、营养辅食、孕产妇日用品、护肤用品、医美服务、幼托教育、妇产医院、儿童医院、月子会所等多方面具有较强的消费需求。
母婴消费品市场的不断变化,伴随着中国母婴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知识经济驱动的专业化、品质化育儿理念逐渐深入,洞察人群及需求的演变趋势,能否更加积极地回应和满足“新世代”母婴消费人群的多元化需求,将成为母婴行业品牌拉开差距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