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资讯 更多+
(1)风电行业现状及概况:
①全球风电行业现状及概况: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波浪能、潮汐能、海洋温差能、地热能等。风力发电是可再生能源领域中技术最成熟、最具规模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的发电方式之一,且可利用的风能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储量巨大。近年来,随着国际社会对能源安全、生态环境、异常气候等领域的日益重视,以及风电相关技术的不断成熟、设备的不断升级,全球风力发电行业持续高速发展。
目前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开始发展风电。2020年全球新增风电装机容量为93GW,较2019年同比新增52.96%,是史上同比增长最高的年份,2001年至2020年全球风电累计装机容量从24GW增至743GW,较2001年底增长约30倍,年复合增长率达20%。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公布的《2022-2028年中国风电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分析及投资可行性研究预测报告》
2001-2020年全球风电累计装机容量现状分析
数据统计:中金企信国际咨询
全球风电项目主要集中在亚洲、美洲、欧洲。根据中金企信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底,中国和美国占据全球最大的风电市场,两国合计占2020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的74%,其中中国新增装机容量52GW,占全球新增装机容量的56%,位居全球第一。
2001-2020年全球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分析
数据统计:中金企信国际咨询
目前全球风电开发仍以陆上风电为主,2020年全球陆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86.9GW,海上风电产业得益于全球海上风电技术逐渐成熟和新型市场异军突起,产业保持快速发展,2020年全球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6.1GW,其中,中国新增装机容量3.1GW,同比增长22.7%。2020年全球风电市场、海上及陆上风电市场新增装机容量地域分布如下:
2020年全球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地域分布分析
数据统计:中金企信国际咨询
②我国风电行业现状及概况:可再生能源是我国多轮驱动能源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风力发电作为主要可再生能源发电方式之一,能够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我国具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但风电技术起步较晚,风电场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初期示范阶段和产业化建立阶段,装机容量平稳、缓慢增长。自2003年起,随着国家发改委首期风电特许权项目的招标,风电场建设进入规模化及国产化阶段,装机容量增长迅速。
得益于明确的规划和不断更新升级的发展目标,我国风电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现已成为我国仅次于火电和水电的第三大电力来源,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2021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总规模达到10.63亿千瓦,较2012年增长7.5亿千瓦。其中水电3.91亿千瓦、风电3.28亿千瓦、光伏发电3.06亿千瓦、生物质发电3,798万千瓦。2021年我国风电发电量为6,526亿千瓦时,占全国发电量的26%,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公布2020年备案平价上网风电项目158个,总装机1,139.67万千瓦。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专业编制《风电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为企业投融资、项目立项、银行贷款申请、批地申请等提供专业化优质服务。
2010年和2021年我国主要电力构成分析
数据统计:中金企信国际咨询
相较于其他电力,风电在发展初期成本较高,对国家补贴政策依赖较大。随着风电相关技术不断进步,同时风电装机量迅速增长后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显现、风电运营经验逐步积累和风电项目建设投资环境改善,风电设备价格、风电场投资和运行维护成本持续降低,风电成本较行业发展初期明显下降。
中国各种发电方式成本比较分析
数据统计:中金企信国际咨询
无论是累计装机容量还是新增装机容量,我国都已成为全球风力发电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市场。根据国家能源局公布数据,2021年,我国风电新增并网装机4,757万千瓦,其中陆上风电新增装机3,067万千瓦、海上风电新增装机1,690万千瓦。从新增装机分布看,中东部和南方地区占比约61%,“三北”地区占39%。到2021年底,全国风电累计装机3.28亿千瓦,其中陆上风电累计装机3.02亿千瓦、海上风电累计装机2,639万千瓦。
2010-2020年我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及年新增装机容量分析
数据统计:中金企信国际咨询
由于水电资源与核电开发进度受到客观条件的约束,从开发潜力和成本的角度看,我国电力供给的主要增量只能依靠光伏与风电新增装机量来弥补缺口,风电行业市场空间巨大前景广阔。从风能资源潜力和可利用土地、海域面积等角度看,在现有风电技术条件下,中国风能资源足够支撑20亿千瓦以上风电装机,风电可以成为未来能源和电力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③风电行业上下游情况及竞争格局:风电行业产业链主要由上游零部件制造、中游风电设备整机总装和下游风电场投资运营构成。产业链上游是部件制造商和原材料供应商。风电的核心零部件主要包括齿轮箱、发电机、轴承、叶片、轮毂等,生产专业性较强,国内供应商技术较为成熟,一般由风机制造企业向上游企业定制采购。除个别关键轴承需从国外进口外,其他零部件可以由国内供应;中游是风电整机制造企业,目前的市场集中度比较高;风电行业的下游则是以大型国有发电集团为代表的投资商。
伴随风电行业的不断发展,全国风电年新增并网装机容量持续增长,为上千家风电设备及零部件厂商提供发展空间。在平价上网等压力之下,要求业内厂商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提高风电设备发电效率;而升级生产设备、批量化生产,也对降低生产成本有较大帮助,这共同导致风电设备零部件厂商产业集中度将会逐渐提高。产业集中度的提高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也会促使风电设备零部件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以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因而风电设备零部件行业市场份额向一些综合竞争实力强的企业集中的趋势逾渐明显。
陆上与海上风电产品因技术难度、成本构成、经济效益等因素使得两者发展水平不同,进而导致上游风电设备零部件厂商竞争情况及未来前景存在差异。
从陆上风电设备行业来看,中游风电整机厂商头部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再创新得以快速发展,少数领先企业占据大额市场订单的情况持续依旧。该等厂商凭借行业地位优势,主导了与上游研发协同的过程,需要上游风电零部件厂商具备完备研发团队,持续进行研发投入,快速响应其定制化需求。同时,整机厂商需求的产品逐渐大型化,要求生产厂商具备大功率产品的生产经验,对产品批量交货时点也有严格要求,对上游风电设备零部件厂商拥有较强的议价能力,部分技术研发能力欠缺的风电设备零部件厂商间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从海上风电设备行业来看,因为发展时间较短更为谨慎,无论是新增装机还是在建项目,几家实力雄厚的国企在国内海上风机市场处于绝对主导地位,而海上风电产品的高技术标准和工艺要求他们在供应商选择时更为严格,需要对上游风电设备零部件厂商的图纸消化、工艺改进、质量控制以及供货能力进行多方位考核,导致行业准入门槛高于陆上风电。目前,从事海上风电塔筒、桩基等海上风电设备零部件生产的企业较少,行业竞争体现在技术工艺、客户品牌、产能布局等方面。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专业编制《风电项目商业计划书》为企业投融资、项目立项、银行贷款申请、批地申请等提供专业化优质服务。
(2)风电行业发展趋势:随着全球能源短缺、气候变暖等问题的日益突出,绿色能源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明确,虽然受宏观经济及国家风电行业政策等影响局部有需求波动,但风力发电行业装机容量的提升趋势不变,市场需求广阔,风电行业的持续发展对锻造行业发展将带来积极拉动作用。
在加速情形下,全球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可在2025年达到100GW的水平,其中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有望在2025年超过20GW,将在全球范围实现快速增长。
2020-2025年全球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分析
数据统计:中金企信国际咨询
为推动风电高质量发展,我国十四五规划提出:推进能源革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大力提升风电、光伏发电规模,加快发展东中部分布式能源,有序发展海上风电。加快西南水电基地建设,建设一批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20%左右。各地也积极发展风电,多个省市将风电写入十四五规划纲要。我国“碳中和”大方向明确,叠加行业5年发展目标已定,预计“十四五”期间,风电装机量将迎来新的增长。
未来风电产品方面,大型化、精细化与定制化将成为重要趋势,大型风力发电机将是风力发电机市场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大兆瓦、高可靠性、高经济效益的风电项目整体解决方案在市场上的认可度高,单机容量大型化将有效提高风能资源利用效率、提升风电项目投资开发运营的整体经济性、提高土地/海域利用效率、降低度电成本、提高投资回报、利于大规模项目开发;适用于不同风资源环境的精细化项目规划、定制化产品,能够针对高温、低温、高海拔、高风速、中低风速、低风速、抗台风等不同环境特点进行差异化产品设计、提供针对性更强的整体解决方案。
(3)风电行业对实现碳减排的推动作用: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
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我国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实现“碳中和”时间紧难度大,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的30%左右,超过美国、欧盟、日本的总和,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仅有30年时间。二是统筹碳减排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高,我国尚处于工业化阶段,能源电力需求还将持续攀升,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仍存在强耦合关系。三是能源电力领域任务重,实现“碳中和”的核心是控制碳排放。能源燃烧是我国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占全部二氧化碳排放的88%左右,电力行业排放约占能源行业排放的41%,减排任务很重6。能源消费达峰后,随着电气化水平提高,电力需求仍将持续增长,电力行业不仅要承接交通、建筑、工业等领域转移的能源消耗和排放,还要对存量化石能源电源进行清洁替代。
根据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分析,我国实现全社会碳中和需要统筹考虑不同领域,包括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废弃物处理等,其中能源活动碳排放包括能源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能源生产包括电力生产、热力生产、液体燃料生产等,能源使用包括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能源生产减排量中80%以上来自电力生产,电力将是减排力度最大、脱碳速度最快的领域,电力生产减排38亿吨,并通过采用一定规模的BECCS等技术,2050年前电力生产可实现近零排放。
预计2030年、2050年、2060年我国电源总装机将分别达到38亿、75亿和80亿千瓦,其中清洁能源发电比重持续上升。2030、2050年、2060年清洁能源装机将分别增至25.7亿、68.7亿、76.8亿千瓦,2060年实现超过96%的电源装机和发电量由清洁能源承担7。
2030-2060年中国电源装机容量分析
数据统计:中金企信国际咨询
综上,低碳转型关键是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尤其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在碳减排工作推动中将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