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更多+
碳纤维是含碳量大于95%的纤维材料,由聚丙烯腈、黏胶纤维、沥青纤维等有机纤维在高温下碳化制得。本质上来说,它是碳的同素异形体。按照力学性能分类,碳纤维可分为标准模量(230GPa左右)、中模量(280~350GPa)和高模量(>350GPa)三类;按照纤维丝束大小分类,可分为小丝束(或标准丝束,≤24K)和大丝束(>24K)两大类;按不同的前驱体分类,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占碳纤维总量的92%,沥青基碳纤维占7%,黏胶基碳纤维只占1%。碳纤维性能优异,具有耐腐蚀,抗氧化,不生锈等优良性质。但碳纤维由于横向耐冲力差、耐磨性差,多作为增强材料加入到树脂、金属、陶瓷、混凝土等材料中,构成复合材料,其中树脂型复合材料生产最多,使用最为广泛。
近年来在国家相关部委的推动下,我国碳纤维产业在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碳纤维产业进入前所未有的新的发展阶段,在我国完整的碳纤维研发链条下的碳纤维工程化研发出现了加速发展的势头,初步形成了以山东、江苏和吉林等地为主的碳纤维产业聚集地,培育了威海拓展、中复神鹰和江苏恒神等碳纤维生产骨干企业和一批碳纤维复合材料及制品企业。据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公布的《2020-2026年中国碳纤维行业市场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预测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0 年-2016 年期间,我国碳纤维产能从 6445 吨增至 23810 吨,增长了近 4 倍,目前我国生产的碳纤维全部为小丝束,其中 12K 占比超过 90%, 1K、 3K、 6K 各有产量。目前国产虽然有越来越的企业开始布局碳纤维产业,但整体发展节奏仍然较为缓慢,产品仍然集中在低模量区间,高端产品仍然完全依赖进口。 2016 年,我国碳纤维总需求量为 19563 吨, 以东丽为代表日资企业提供了各类碳纤维产品共 6027 吨,占据中国市场 31%的份额,市场地位依然牢固,这主要是航空航天级碳纤维。美国 ZOLTEK,通过其美国,匈牙利及墨西哥的工厂,向中国销售了总计 1734 吨碳纤维及产品,占到总需求的 9%,基本囊括了风电分市场;在很多汽车领域,混配模成型领域,也有巨大的市场份额,工业用碳纤维已经成为东丽的另一只重拳。 另外国内企业贡献 3600 吨,占总需求的 18%。 目前全球碳纤维市场仍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与 2010 年的 4.27 万吨需求相比,2016 年全球碳纤维市场需求将达 7.65 万吨, 预计到 2020 年, 全球碳纤维市场需求预计将达 11.2 万吨,依然维持较为快速的发展。近年来,受需求端稳步增长刺激,全球碳纤维理论产能不断增加。2017年,全球全球碳纤维理论产能达到14.71万吨。而且全球碳纤维产能集中于美国、日本、中国三大地区,呈现高度集中的特征。其中,美国的碳纤维理论产能最大,为3.86万吨,比重达到26%;排行第二的是日本,其碳纤维理论产能为2.72万吨,占比达到19%;中国大陆的碳纤维产能为2.60万吨,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比重为18%;前三国家合计占比达63%,超过六成。韩国、中国台湾和匈牙利的碳纤维理论产能也分别达到了0.90万吨、0.88万吨、0.81万吨;其它国家或地区的理论产能均在0.80万吨以下。目前我国从事碳纤维复合材料研制及生产的单位近百家,但国内碳纤维大部分是小丝束,单条线产能仅有百吨级,规模效应无法发挥,导致国产碳纤维成本甚至高于国外的市场售价,行业普遍处于亏损状态。2017年,我国碳纤维理论产能达2.60万吨。其中,产能千吨以上的公司仅有7家,产能最高,达6000吨。而且我国碳纤维产能释放明显不足,2017年我国国内企业碳纤维销量大约是7400万吨,销量/产能比为28.46%,同期国际销量/产能比为57.20%,如不考虑中国因素,其他国家的销量/产能比为63.40%。可见,我国碳纤维企业的销量/产能比要远低于其他国家平均水平,具备较大的提升空间。随着国防、军工、航天、航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不断发展,未来高性能纤维需求仍将保持较高的复合增长率,行业空间广阔。我国碳纤维需求随着自给率提高将有进一步增长,从产量和进口量趋势看,到2020年我国碳纤维产量及进口量基本持平,消费量预计达到3.3万吨,2017-202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2.0%。
随着我国高端碳纤维技术的不断突破以及生产向规模化和稳定化发展,企业布局逐渐向高附加值的下游应用领域延伸,我国碳纤维行业将逐步实现进口替代,企业盈利能力有望逐步恢复,市场走向良性健康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