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更多+
预制菜是指以农产品、畜禽、水产品等为原料,配以各种辅料,经预加工(如分切、搅拌、腌制、滚揉、成型、调味、速冻、冷冻)而制成的成品或半成品菜,具备便捷、新鲜、健康等特点,丰富的菜品选择和灵活的烹饪、食用方式能够满足不同人群对食材的不同需求。
根据深加工程度和食用方便性,预制菜可分为即食类、即热类、即烹类、即配类四大类别:
注:表中“«”越多,代表相对程度越高
预制菜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主要包括肉禽类、水产类、豆制品、果蔬和调味品等,根据食材的不同,预制菜又可分为面点类、蔬菜类、畜禽类和水产类。因此,预制菜行业上游为农产品、禽养殖、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和捕捞、蔬果种植以及调味品生产业等,下游为消费市场、餐饮市场和食品加工市场,具体如下图所示:
1.预制菜行业发展现状:预制菜最早起源于美国。1920年,世界上第一台速冻机在美国问世,预制菜的雏形速冻食品随即出现。20世纪60年代起,预制菜实现商业化经营,并逐步在日本、加拿大及欧洲部分地区兴起。预制菜最初供应餐饮行业,帮助餐厅、配餐公司等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之后,开始面向家庭、个人消费者,方便了居民的日常烹饪。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催生出美国的SYSCO,以及日本的神户物产、日冷公司等为代表的行业巨头。根据日本冷冻食品协会的统计数据,2010年至2020年,日本冷冻食品消费量由2,456,727公斤增加至2,840,373公斤,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46%;人均消费量由19.2公斤增加至22.6公斤,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64%。
我国预制菜行业起步较晚,2000年前后,在华东地区陆续出现了以生产半成品菜为主的预制菜企业。发展初期,预制菜企业受限于冷链物流和速冻技术的落后,面临着运输成本高、销售半径小等难题。随着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国产冷链运输、速冻设备的性能快速提高,预制菜企业在供应端面临的难题得以解决。需求端方面,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很难再有大量的时间、精力去买菜、洗菜和备菜,而外出就餐和外卖餐食的食品安全和卫生问题,以及在家庭文化的影响下,居家烹饪仍是多数人的较优选择;预制菜免洗、免切、快速烹饪的特点,以及标准化生产下品质的保障,帮助人们节省了大量的烹饪时间,迎合了人们对品质生活的追求。除了可以满足个人和家庭消费者的需求之外,通过高效率的专业化分工,预制菜行业更是可以帮助餐饮企业和食品加工企业节省大量的加工、生产时间,以及场地和人工成本。
在供需两端的刺激下,预制菜行业得以不断发展。根据中国冷冻冷藏食品专业委员会统计,2020年我国预制菜行业收入为313.81亿元,过去5年复合增速高达95.46%。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部分优质的预制菜企业通过不断的研发,生产工艺不断优化、产品品质不断提升、品类不断增多,通过品牌的建设,与下游渠道和客户的粘性不断增强,竞争力不断提高。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公布的《2022-2028年中国预制菜专项调研及投资战略预测可行性咨询报告》
2.市场化程度及竞争格局:在行业快速发展的趋势下,虽然出现了部分竞争力较强的企业,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对菜品的品类、口味、烹饪方式都有不同的偏好,因此仍存在参与者众多、行业集中度低、规模以上企业较少等情况。目前,我国预制菜行业的市场化程度高,竞争体现出如下特点:
(1)参与者业态多样:预制菜行业快速的发展,以及较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众多企业进入。参与者一般根据自身的优势,选择不同的方式进入。除安井食品、海欣食品、千味央厨、味知香、海霸王国际、好得睐、新雅食品、鲜美来等专业预制菜企业外,还包括通过横向延伸业务的西贝餐饮(贾国龙功夫菜)、广州酒家(自烹胜大厨)等,凭借原材料优势进入的双汇发展(双汇尚菜馆)、新希望(美好食品)等。
(2)大单品竞争为主:我国居民饮食结构较为复杂,食材广泛、菜系多样、品类繁多,目前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各家企业普遍采用大单品的方式抢占市场,例如新希望的美好食品以猪肉为主、味知香以牛肉类为主,海欣食品以速冻鱼肉为主,鲜美来以虾滑为主。企业选择以某类大单品作为立足点,可以形成规模效应,降本增效;又可以通过猪肉、牛肉、鱼肉、虾肉等各地居民普遍较为喜爱的食材,降低因菜系偏好对市场拓展的不利影响。
(3)市场集中度低:目前,全国范围内的预制菜生产企业数量众多,市场仍在快速发展。但由于我国预制菜行业起步较晚,行业内仍有大量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管理水平落后的参与者,甚至不乏个体工商户和作坊式的加工点。目前行业整体集中度较低,尚未出现类似美国的SYSCO、日本的神户物产和日冷公司等市场占有率较高的龙头公司。
(4)销售渠道竞争逐步转为品牌竞争:食品作为日常必须消费品,具有单次消耗量小、频率高、消费场景丰富的特点。包括预制菜企业在内的各家食品公司,在发展初期往往将销售渠道的建设作为重点之一,各企业通过直销、经销、加盟等多种销售模式,将产品铺货至超市、生鲜食品店、农贸市场、便利店、网络零售店等购物场所,并积极与食品加工厂、连锁餐饮企业、团餐配送商进行合作。随着市场的发展,目前,行业内企业开始重视品牌建设,通过深入研发产品、严控产品质量、加强终端管理等方式,结合促销推广、广告投放、聘请代言人等方式提升品牌知名度。
3.行业内主要企业:虽然目前多个餐饮企业、上游原材料企业跨界进入了预制菜行业,但目前行业内的主要企业仍以安井食品、海欣食品、千味央厨、味知香、海霸王国际、好得睐、新雅食品为主,各公司基本情况如下:
4、市场需求及变化: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居民生活方式变化及国内外预制菜行业发展情况判断,国内预制菜的市场需求在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仍将不断增长:
(1)居民收入增加,食品消费增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189元,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实现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在收入不断增长的同时,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总体也呈现增长趋势,其中食品消费占比高居首位。
中金企信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0年,我国居民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消费支出也在不断增长,其中食品消费支出每年均保持4%-8%左右的正增长。在我国“民以食为天”的文化影响下,未来人均食品支出有望继续保持增长。
(2)消费观念改变,饮食结构变化:在人均食品消费支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下,我国居民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更多的从追求“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主食消费量出现下降,蔬菜、肉类、禽类和水产类的消费量逐渐增加。
2014-2019年,我国人均粮食消费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而蔬菜菌类、肉类、禽类和水产类则整体出现增长,特别是禽类与水产类的人均消费量增幅较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3年至2019年,我国人均粮食消费量由148.7千克逐步下降到130.1千克,而人均禽类消费量则由7.2千克增长至10.8千克(年均复合增长6.99%)、人均水产消费量则由10.4千克增长至13.6千克(年均复合增长4.57%)。我国居民对食材的要求不仅是新鲜、口味好,更注重健康,“低碳水、低脂肪、高蛋白”逐渐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饮食目标,以虾、鱼为代表的水产品、以鸡和鸭为代表的禽类正好满足了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
虽然水产品越来越受追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水产消费量仍有较大发展空间。虽然近年来我国人均水产消费量整体呈增加趋势,但2018年仅为11.4千克,与联合国公布的全球人均20.5千克的数据仍存在较大差距;2019年人均消费量虽然上涨至13.6千克,但据此估算每日人均消费量仅为37.26克,不及2018年版《中国居民膳食消费指南》中每日摄入水产品标准(50~100克)的下限。中国营养学会组织编写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指出,以多蔬菜水果、多鱼虾水产品、经常吃奶类和大豆制品、适量的谷类和肉禽类、烹调清淡少盐为主要特点的江南地区模式,代表了东方健康膳食模式;我国居民要优化动物性食物消费结构,改变较为单一的以猪肉为主的消费结构,增加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水产品类、低脂奶类及其制品的摄入。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的通知》,到2020年,全国人均全年水产品消费量目标为18千克(折合每日人均49.32克)。综上,国内水产品市场需求仍有较大成长空间。
(3)生活方式变迁,烹饪过程改变:经济的快速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同时也深刻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在城镇化的浪潮下,我国大量农业人口涌向城镇就业,城镇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中快节奏的生活,以及工作压力的增加导致大量上班族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买菜、洗菜、切菜和烹饪,虽然可以通过外卖、快餐解决三餐问题,但不少商家的卫生状况和食品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居家烹饪仍然是健康的首选。预制菜凭借标准化的生产、仓储和配送方式,可以帮助消费者节省大量的备菜时间,为人们提供了便利、健康的新选择,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效率与健康难以兼得的问题。
(4)餐厅成本增大,寻求专业分工:餐饮企业目前普遍面临高人工成本、高房租成本、高原材料成本、低毛利率的“三高一低”经营困境。据中国饭店协会发布的《2019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的数据,餐饮企业的原料进货成本、房租及物业成本、人力成本、能源成本分别占营业额的比例为41.31%、10.26%、22.41%、4.54%,合计共占约78.52%。因此,餐饮业去厨师化、去厨房化以缓解成本压力、提升效率的意愿不断提升。
在此背景下,预制菜企业通过标准化的菜品、集约化的作业、持续稳定的味道、安全的产品,可以帮助餐饮企业减少厨房面积和人工成本,降低对厨师依赖程度。因此,越来越多的大规模连锁餐饮企业,开始使用预制菜以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虽然部分连锁餐饮企业开始尝试自建中央厨房,但由于餐饮店的菜品普遍较为多样,建设多品类生产线需要较大的前期投入,并且需要前端门店的需求量达到一定水平才可实现盈亏平衡,因此与预制菜企业合作仍然是大量餐饮企业的最佳选择。
5.市场供应及变化:我国预制菜行业起步较晚,并且由于中餐的菜系众多、食材品类丰富、烹饪方式多样,行业存在参与者众多、集中度低、规模以上企业较少等情况。另一方面,作为农业和制造业大国,我国农产品的产量和食品加工能力较为稳定,市场供应较为充足。
(1)原材料供应充足: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养殖生产国,水产品产量一直位于较高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2019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始终维持在6,000万吨以上,至2019年达到6,480.20万吨。其中淡水产品产量逐年增长,2019年淡水产品产量为3,197.70万吨,占总产量比例达到49.35%。
我国鱼虾产品养殖产量近年来整体呈稳定并伴有小幅增长态势,其中虾类养殖产量稳步增长,由2014年的302.87万吨增长至2019年的460.20万吨,累计增幅51.95%。与此同时,我国虾类养殖产量占鱼虾养殖产量比例也呈线性增长趋势。2015年我国虾类养殖产量占鱼虾产量结构比重为10.64%,2019年增长至16.99%,增长了6.35%。
(2)食品加工能力稳定:随着水产加工设备逐渐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升级,近年来我国水产品预制菜加工能力整体呈现提升趋势。2015~2019年水产品加工能力从2,810.33万吨/年提升至2,888.19万吨/年,随着我国供给侧改革的推进,2017年之后加工能力略有下降,但整体仍保持较高水平。在水产品加工的细分产品方面,鱼类及虾类产品作为热门产品,其加工量也相对较高。据《2020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2019年我国克氏原螯虾(俗称“小龙虾”)和对虾的总加工量接近100万吨,远远超过了罗非鱼、鳗鱼及斑点叉尾鮰的加工总量。“虾”已经成为人们饮食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6、行业发展趋势:
(1)食品安全标准不断提高:食品安全关乎消费者的生命健康,人们在追求餐饮消费升级的同时,健康意识越来越强。针对食品行业中出现的产品过期、违规使用添加剂、原材料变质等问题,政府部门不断对相关的政策法规进行完善,例如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建立最严谨的标准、实施最严格的监管、实行最严厉的处罚、坚持最严肃的问责,落实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并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食品安全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食品安全标准水平进入世界前列。
(2)产品品类不断丰富:预制菜产品定位于便利、健康,目标人群多为年轻消费者和餐饮企业。随着我国餐饮消费的升级,人们尝试新兴菜品的偏好有所提高,这促使预制菜企业要紧密跟踪消费市场动态,把握消费者对食材和口味的变化趋势,及时研发改进现有产品、推出迎合消费者的新产品。
(3)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品牌建设能够提高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度、增强与消费者的粘性,特别是在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卫生问题日益重视的情况下,通过打造健康、美味的品牌形象,能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国内预制菜企业参与者众多、市场集中度低,企业通过树立品牌形象能够区别于竞争对手,避免同质化价格竞争导致企业利润空间下降。
(4)生产工艺不断优化:虽然进入预制菜行业的门槛较低,但市场竞争必然是产品力的竞争。由于预制菜行业的原材料为蔬菜、肉禽、水产等农产品,不同产地、不同时节、不同批次的食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生产部门需要设立柔性化标准,针对不同原材料精准进行配比、调味,对生产过程的每一环节实施精细化管理,确保产品品质、口味、口感始终如一。
(5)销售形态不断创新: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等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网络消费日趋成为重要的销售渠道之一,同时,近些年更是出现了生鲜外卖、社区团购等新零售形式,我国消费者的购物方式不断创新。虽然目前线下的商超、农贸市场、食材店等仍是预制菜行业主要的销售方式,但新兴消费渠道的出现,也将为预制菜行业带来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