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更多+
建筑垃圾是指个人、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对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等进行铺设、建设或拆除过程中所残留下来的弃土、弃料、渣土、余泥及其他废弃物。我国建筑垃圾产量逐年增长,建筑垃圾的组成成分复杂,不同时代、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物所产生的垃圾成分亦不相同。
我国已具备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技术条件,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已逐步成型。自“十五”科技攻关项目起,经历“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的层层突破,至“十二五”资源化成套技术的研发,至“十四五”不断完善综合利用产业体系,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在处理设备、生产技术、标准规范、产品质量、使用示范等环节均已突破瓶颈,建筑垃圾资源化平台逐步完善,利用能力显著提升,利用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建筑垃圾市场规模的不断增长,资源化利用率不断提高,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市场规模也将逐年扩大。2021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九部门印发《关于“十四五”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到2025年新增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60%,在工程建设领域推行绿色施工,推广废弃路面材料和拆除垃圾原地再生利用,实施建筑垃圾分类管理、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等。不断提升利用质量,提高利用规模。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公布的《2021-2027年中国建筑垃圾处理市场竞争格局分析及投资战略研究可行性报告》
目前我国建筑垃圾处理主要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建筑垃圾运往当地建筑垃圾消纳场,再进行资源化、填埋或者焚烧处理;第二种是由建筑垃圾资源化企业向工程承包商对建筑垃圾进行采购,运往相关回收企业进行资源化生产。
欧美发达国家的利用率在95%以上,而我国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回收再利用程度较低。2018年,伴随着相关政策陆续出台及城市试点的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进程提速。截至2020年底在全国35个试点城市中,大约有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近600个,资源化处理能力达到了每年5.5亿吨,但其中实际实现资源化利用的建筑垃圾只有3.5亿吨,利用率仅为10%左右。国外发达国家把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视为实现经济环境平衡发展的重要目标.将建筑垃圾处理的全过程分为“产生、清运、中间处理、回收再利用”四个阶段,以法律规制为保障进行建筑垃圾的综合管理。相较于我国巨大的建筑垃圾产生量,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的行业空间远远还未得到发挥。初步预测到2021年我国需要处理的建筑垃圾产量将达到32.09亿吨,2026年,产量有望突破40亿吨;若以35元/吨(运输费与处置费)计算,预计2021年建筑垃圾处理市场规模将超过1400亿元。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面积规模不断扩张,旧有城区的拆迁改造与新城区的土地一级开发等使得我国过去10年的建筑拆迁面积也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根据2020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2020年作为棚改拆迁的“收尾之年”,意味着大规模棚改拆迁时代将逐渐退场。随着“十三五”期间,大规模的历史遗留危旧住房及简易棚户屋在此期间被拆除,现有存量住房平均质量得到明显提升的背景下,预计我国建筑拆除面积2021-2026年将保持在5%低速增长,测算到2026年我国建筑拆除中建筑垃圾的产量将达到18亿吨以上。
随着建筑垃圾产量的不断增加和我国对建筑垃圾处理方面的愈发重视,我国建筑垃圾处理资源化利用程度将会不断提高,再生建材的销售收入占比也将不断提高,从而带动建筑垃圾行业的利润提高,推动行业进一步发展。相较于我国巨大的建筑垃圾产生量,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的行业空间远远还未发挥,若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可达到欧美、日韩水平,将这些建筑垃圾进行资源化再利用,可创造万亿元价值。目前,我国建筑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已刻不容缓。国家将大力支持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工作,建筑垃圾处理行业的市场空间较大,未来前景将更加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