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更多+
2020年中国生猪养殖行业市场走势分析及市场前景预测
生猪养殖业务在快速走向规模化、集约化、工厂化的过程。2018年非洲疫情爆发加速行业集中度提升,小规模养殖户、家庭散养户快速退出市场,规模企业有望凭借资金、技术和整体防疫体系建设上的优势在疫情期间养殖体量快速扩大。
据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公布的《2020-2026年中国生猪养殖市场发展策略及投资潜力可行性预测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12月生猪存栏同比减少27.5%;能繁母猪存栏同比减少31.32%;2019年中国生猪出栏同比下跌21.6%,2019年底生猪存栏同比下跌27.5%。
生猪养殖面临的主要风险:动物疫病是畜牧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风险。疫病发生带来的风险包括三类:一是疫病的发生将有可能导致养殖动物死亡,直接导致产量降低和价格下降;二是疫病的大规模发生与流行,易影响消费者心理,导致市场需求萎缩,也对饲料的生产经营造成了影响;三是一些具有危害人民群众公共卫生安全的传染性疫情爆发后,政府为防控疫情扩散,会采取封锁交通等措施,这些防疫举措会严重阻碍饲料、动保产品、活畜禽的运输以及务工人员返岗,对养殖业生产经营造成很大影响。
此外,传染性疫情爆发会使得多数餐饮企业停业,部分农新产品市场关停,消费者外出购物活动减少,导致肉类需求与消费下降。例如,在2018年爆发了对全行业影响巨大的非洲猪瘟。由于非洲猪瘟具有潜伏期长、发病后死亡率高的特点,且一直没有有效的、可信赖的疫苗研发成功,在国内也属于第一次大规模集中爆发,无论是大型养殖企业,还是小散户在疫情爆发初期都缺乏有效的防控手段,因此都不同程度地遭受了损失。
同时,从2020年初开始肆虐的新冠疫情,也给中国畜禽养殖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带来了严峻挑战。封村断路、延迟复工、暂停活禽交易、关闭屠宰场等防疫措施导致养殖场和养殖户的畜禽无饲料可用、仔畜雏禽无处可卖、出栏畜禽无法屠宰,养殖生产活动难以正常开展。新冠疫情还会迫使养猪企业的新建猪场普遍处于停工状态,生猪补栏积极性下降,最终将阻碍生猪产能的恢复进程。自然灾害风险方面,饲料、屠宰与种植、畜禽养殖业紧密关联,因此,气温反常、干旱、洪涝、地震、冰雹、雪灾等自然灾害均会对行业经营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在生产基地及其周边地区发生的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生产设施或设备的重大损坏,自然灾害和极端气候也会推动部分原料价格上涨。例如,2016年夏天我国南方多地都爆发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就给公司自身与养殖户的生产经营造成了不利影响。
最后,在政策方面,国家推出的一系列环保法规,如新《环保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关于促进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调整优化的指导意见》、《“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都对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防治进行了规定,加大了畜禽养殖业污染的治理力度,尤其对重点水源地及周边水系地区养殖规模作出限制。根据中央的法规政策,全国各地纷纷设立了禁养区和限养区,南方水网地区的禁养区内猪场在逐步迁移。
环保政策的执行不仅进一步加快生猪养殖散户的退出,减少环保不合格、规模小的落后产能,规模化养殖户产能持续扩张,不断改善养殖规模结构;另外,禁养区、限养区的成立还将对各地以及全国范围内的生猪养殖产能进行调整。养殖规模结构和产能区域调整必将对饲料行业现有的产能布局、市场份额、定价能力、经营模式等都产生深刻影响。环保政策对生猪养殖和饲料行业的影响使市场上现有的优势企业面临重新洗牌的风险。
产品价格方面:2019 年生猪价格在非洲猪瘟的影响下,呈现触底反弹后持续回升,下半年大幅暴涨连创历史新高,11 月份由于国家储备肉调控、大型企业阶段性售猪策略调整等因素,冲高小幅回落后整体高位震荡前行,全年猪价年内整体暴涨接近 200%,生猪供应短缺带来的猪肉涨价而引发的通胀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进入2020 年,国内禽肉供应端呈逐渐恢复状态,但 2020 年猪肉供应将更加紧缺,预计 2020 年生猪价格继续高位盘整甚至有继续上涨突破前期高点的可能,禽肉价格或将获得一定的支撑,但同时由于供应增加,市场供需博弈也将更为激烈。
产业运行现状及前景:由于猪的生长周期相比禽更长,其养殖技术难度也较高,单场投资门槛相对较高,所以国内猪养殖相比禽养殖发展起步更晚,也成熟得更晚,规模化程度更低。因此,猪养殖产业仍然存在着来自于行业技术效率进一步提升所带来的空间,特别是随着养殖技术的发展,由大企业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的仔猪生产,相比农户自繁自养模式下的仔猪生产具有明显的效率差异。这一点体现在行业里最常用的指标PSY上面,2017年全行业平均PSY约为17,大型企业PSY通常在20以上,农户自繁自养的平均PSY约为15。在商品猪育肥过程中,尽管企业相比养殖户也存在着一定的技术与效率差异,但这种效率差异现阶段并不像仔猪生产环节的效率差异那样大。由此,大企业从事育种及仔猪生产,农户专注于育肥环节,逐渐成为行业发展自发形成的一种效率最优的配置。由于存在着这样明显的效率差异与成熟的商业模式,在2015年到2016年的猪价高位运行触发的新一轮养猪投资发展中,新增投资多为大型企业主导,而且有大量饲料企业进入养猪领域。
但进入2018年来,养猪行业又经历了巨大的变革。首先是在上半年全行业遭遇了自2011年以来的最低猪价行情。2018年下半年,国内又爆发了严重的非洲猪瘟,无论是养猪企业还是养殖户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损失。2019年非洲猪瘟继续从北到南在全国更多的省份蔓延扩散,虽然猪价已走出底部区域并在下半年出现大幅上涨,吸引企业和农户重新开始补栏,但非洲猪瘟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全行业的补栏增产举步维艰,年末生猪存栏下降27.5%,全年生猪出栏下降21.6%。非洲猪瘟爆发之后,企业不断摸索、优化防控措施,政府也逐步调整着上下游相关的产业政策,这些措施与政策的调整开始对全行业形成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首先,过去在农村散养户中较为常见的后院养猪、泔水养猪等粗放的、不卫生的方式,由于被认为是导致非洲猪瘟的主要原因,出现了明显的清退,这意味着全行业中农户小规模散养猪的占比将会越来越少。
其次,由于目前仍然没有针对非洲猪瘟的有效疫苗,且一旦感染无法治愈,从企业到农户为了降低疫病风险,从棚舍设施、动物营养、动保药品、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加大了投入,在有效的疫苗开发出来之前,这些投入都必然会抬高全行业的生产成本。在2019年,非洲猪瘟疫苗一直处于研发过程中,行业里不同的企业根据自身条件的不同,选择了不同的防疫技术路线,经过实践摸索,也包括损失与教训,逐步明确了在当前形势下,以生物安全为基础的综合防控手段更为有效和实际,各大企业也都陆续开始重视升级内部防控体系,整个行业的防控能力开始逐步提升。
再次,过往大规模、大范围的生猪远程调运被认为在疫情爆发时会加大扩散概率,再加上前几年出于环保考虑,政策引导了大量南方养猪产能向北方转移,在个别省份形成了养猪产能的过度集聚也提升了疫情风险,因此相关政策正逐步引导全国养猪行业形成新的区域布局,减少跨区域的生猪调运,在一定大区域内形成生猪供需的内部平衡,同时鼓励大型养猪企业向下游延伸,形成养猪-屠宰一条龙的布局,推动全行业从“调猪”向“调肉”转变。
总之,非洲猪瘟在过去两年给全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在客观上也促成了对行业中不环保、不卫生的落后产能的清退,整体上有利于在各种防控措施上能充分投入的大企业。全行业产能的大幅下降也已经引发新一轮的猪周期上行,全国猪价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出现明显的反弹上行,并从8月份开始接连创出历史新高。受猪价大幅上升刺激,行业里开始大量将商品代母猪用作父母代母猪进行繁殖生产的情况,但由于商品代母猪自身生产性能与衰退速度的局限性,以及非洲猪瘟依然严峻的外在形势,再叠加2020年初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阶段性地影响全行业的补栏复产与猪场开工,又将进一步拉长本轮猪周期,预计2020年全年猪价仍将保持在高位区间。公司由于养殖产能大多为2016年以来投资新建,从一开始就坚持高标准建设,并且在全国各大区域都有较为均衡的产能分布,而且还有在下游发展生猪屠宰的丰富经验,在2019年也取得了行业公认的非洲猪瘟防控水平,必将会在非洲猪瘟所引发的行业大变革中获得更多的机遇,实现后来居上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