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更多+
医用耗材集约化运营服务(SPD业务):SPD业务是将原医疗机构检验类产品集约化运营服务进行迭代升级,除提供医疗机构检验科医学检验相关仪器设备、试剂及相关专业服务外,同时还提供院内高低值耗材等医用产品的集约化服务。
SPD业务是指公司与医疗机构签订中长期业务合同,约定在合同期内,公司投建“医用耗材集约化运营服务平台”(包括软件、智能硬件等配套设施设备),依托第三专业运营管理团队,为医疗机构提供医用耗材院内集中采购供应、仓储管理、配送和集中结算服务等精细化运营管理服务,提高医用耗材运营管理效率、减轻运营管理负担。
医疗检验集约化运营服务(IVD业务):IVD业务是指医疗企业与医疗机构签订中长期业务合同,约定在合同期内,医疗企业向医疗机构提供体外诊断仪器供其使用,医疗机构向企业采购体外诊断试剂和耗材;同时,医疗企业向其提供物流配送、培训及技术支持、工程维护、采购管理、信息化软件功能拓展、医学实验室建设布局优化、ISO15189认证支持和体外诊断新技术学术交流推广等多方面服务,提升医疗机构检验业务的综合管理服务水平。
(1)SPD和IVD行业发展基本现状:
SPD:SPD供应链管理源于60年代美国军方后勤补给需要,当时随着美军部队单兵作战携带装备的不断增加和扩充,需要以单个士兵为管理单位进行对应物资的定向配给和补充,但美国军方的后勤部门往往只能管理到物资补给点这一层级,士兵的军需物资多数靠他们自己的经验进行挑选和补充,造成的后果往往不是浪费就是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战效率和军费管控,因此当时美国军方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小组来进行研究分析,从而出现了SPD的雏形理论。
后经由美国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传到日本,被日本企业运用于当时的供应链管理特别是医疗行业的供应链配送管理,因此严格意义上讲SPD应该是在日本经历了实质意义上的成长和发展。而该理论真正传入中国是在2009至2010年左右,当时也是伴随着中国供应链管理理论体系的大力发展,而被中国企业不断重视并在近几年投入到实际应用中。
耗材管理一直是医院管理的痛点所在,由于耗材品种、供应商数目巨大,质量监管较为困难。一般而言,一个三线城市的三甲医院一般医用耗材品规8000种,供应商有近200家,一线城市的大三甲医院的耗材品规和经销商数量则更为惊人;高值耗材多采用“寄售”和“跟台”模式,低值耗材普遍采用“以领代销”模式,导致灰色库存、临时送货、过大库存和损耗等问题;另外,耗材供应商与科室接触面大,廉政风险高,当前“零加成”、“两票制”背景下,医院尚未有妥善的对接措施。对于医院而言,无法短期大幅削减供应商数量、大幅削减耗材品规以免影响医疗质量,也无法投入巨资和人力建设新系统和扩招耗材物流配送人员,出路只有找到专业靠谱的第三方运营,全耗材SPD业务应运而生。
IVD:中金企信国际咨询研究资料显示:中国体外诊断行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共经历产品引进阶段、自主生产阶段以及快速成长阶段。目前行业正处于快速增长期,在部分应用较广泛的项目如生化、POCT等已达到国际同期水平,行业整体规模快速扩张。
体外诊断按检验原理和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微生物诊断、血液诊断、POCT(即时诊断)等多个细分领域,其中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是目前体外诊断主要的三大领域,在全球市场占据体外诊断市场份额的50%以上,而在我国,则占据了70%以上的市场份额。
①体外诊断市场格局:近年来我国免疫诊断产业发展迅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免疫诊断已取代生化诊断成为我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最大的细分市场,据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公布的《2021-2027年中国医用耗材集约化运营服务(SPD业务)行业全产业链市场发展战略分析及投资前景专项预测报告》统计数据显示:占据38%的市场份额;而生化诊断市场则增长乏力,只占据19%的市场份额;分子诊断和POCT发展最快,市场份额不断上升,分别占据15%和11%。
2019年中国体外诊疗细分市场规模比重分析
数据统计:中金企信国际咨询
②诊断试剂供应格局:体外诊断产业主要由上游(电子元器件、诊断酶、抗原、抗体等原料)、中游(诊断设备、诊断试剂、试剂流通)、下游(医院检验科、体检中心、独立实验室、防疫站等)组成。
一直以来,上游原材料、中游高端诊断市场和下游大型医院市场都是国外巨头主导,国产化程度低,尤其是在上游原材料上受制于人,导致国产企业突破困难重重,只能在中低端市场中参与激烈竞争,即使在某个环节取得进展,也不能很好的转化成整体优势,国产替代进展缓慢。但近几年来,这一局面逐渐开始好转,随着国家鼓励创新和进口替代政策不断出台,国产领先企业纷纷加强产业链布局和研发投入,在上中下游都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③诊断试剂流通行业前景:随着两票制推行和压缩流通环节政策的逐步落地,诊断试剂流通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行业内企业逐渐开始向服务型企业延伸,具体来讲,分为如下三个发展趋势:
A.第三方实验室:第三方实验室是最早出现的对检验科业务的介入模式,主要是对接检验科接收样本和检验服务外包的业务,因为采用的是协同经济原理,不介入检验科的运营,市场化程度较高。第三方实验室业态相对成熟,通过整合代理商资源能对第三方模式扩张和样本搜集提供帮助,因此几年来也成为渠道整合的力量之一。第三方实验室的代表企业有迪安诊断、金域医学等。
B.集中采购服务:集中采购服务是指集中多个品牌供应资源,集中产品和服务资源,满足医院检验实验室全部或相当一部分品类采购和综合服务需求,服务对象多是有一定规模的医院。
集中采购模式是市场化的为检验科提供服务的一种模式,主要提供的是采购服务。这一模式不参与检验运营,样本不外送,与医院检验科利益冲突小,没有取代关系,目前国内已经出现了一些已经取得初步成功的体外诊断集中采购商。借助流通份额的集中,实现规模采购经济,借助增强的渠道话语权,寻找上下游整合的突破口,这是集中采购业务的战略目标。集中采购服务的代表企业有塞力斯等。
C.区域检验中心:在传统医院检验水平有限的区县,简单的外围采购服务或者检验服务,不足以满足客户需求,因此延伸出新的整合者:一般是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通过建立区域检验中心,获得区域内的所有(或者部分)检验资源,以下游的力量进行产业链的整合。目前,区域检验中心的合作方式主要有基于事业单位(如医院、公立检验所)的区域检验中心和基于第三方检验的区域检验中心。区域检验中心的代表企业有美康生物、迪安诊断等。
④耗材类市场规模:根据中金企信国际咨询统计数据:2019年全球耗材类(高值医用耗材、低值医用耗材、IVD)市场的市场规模约为 229亿元,其中高值医用耗材占比 45.65%,低值医用耗材占比 27.99%,IVD 占比 26.37%。
随着人们健康需求日益增加,对于疾病的风险预测,健康管理,慢病管理等都有更高的要求,作为疾病诊断重要手段的体外诊断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体外诊断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尤其是医疗水平不发达的区域和国家。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体外诊断作为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也获得飞速发展,据医械研究院测算认为,2018 年我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约为 604 亿元,同比增长 18.43%。
产业前景:目前体外诊断产品及医疗耗材制造商和大型专业服务商之间已形成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服务商能够保障制造商产品的市场覆盖、提高物流效率、保证本地化服务水平。专业服务商与制造商的合作关系还将随着服务商规模的不断扩大,所提供服务的深度和广度的不断延伸而愈加稳固,从而有利于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与此同时,下游医院等客户对服务商技术服务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从仓储管理、物流配送、维修保养等服务向其他专业技术服务领域不断延伸,随之对服务商的依赖程度也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