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更多+
核电是一种技术成熟的清洁能源,与火电相比,核电不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和二氧化碳。以核电替代部分煤电,不但可以减少煤炭的开采、运输和燃烧总量,而且是电力工业减排污染物的有效途径,也是减缓全球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
相对于其他能源,核电还具备年利用时间长的优势。核电年利用小时数可达7000小时左右,由于相比其他能源特别是风电与太阳能等新能源电力供应稳定,因此更适合作为电网中主要的电能来源。
通常把核电站的组成设备称为核电设备。核电设备主要应用于核电站,也可应用于核动力舰船、海上小型核电站、模块化小堆等。建造核电站的设备主要分为三类:核岛设备、常规岛设备、辅助系统(BOP)。
核电设备下游主要是核电站,在核电站建设过程中,业主方(中核、中广核、国电投)一般通过旗下工程公司招标采购核电设备。此外,随着核动力舰船、海上小型核电站、模块化小堆等领域的发展,核电设备获得更广阔的应用空间。核电设备的上游主要是核电用钢等原材料。
企业基本现状:当前国内核电主设备供应商包括上海电气、东方电气、哈电集团、中国一重、二重重装、台海核电等以及相关核电辅助设备提供商。其中核岛内的蒸汽发生器、反应堆压力容器、堆内构件等设备主要由上海电气、东方电气、哈电集团提供;核岛主管道主要由台海核电、三洲核能、二重重装、渤船重工、吉林中意提供;常规岛汽轮机、发电机等设备由上海电气、东方电气、哈电集团提供。
东方电气集团、上海电气集团及哈电集团是中国核电设备制造行业综合实力较强的三大动力集团,三家企业在核电设备市场占有较大份额,是国内核电设备市场的主要力量。此外,中国核电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受到了国外企业的关注,美国西屋,法国阿海珐、阿尔斯通、日本三菱重工等国外核电设备制造企业也纷纷发力中国核电设备市场。
目前,通过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中国核电关键设备和材料的自主化、国产化取得了重大突破,发展壮大了一批为核电配套的装备和零部件生产企业,并掌握了关键设备设计、制造的核心技术。国内核电装备制造业产品供应链已全面覆盖国内建设的各类核电堆型,核电装备制造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民营中小企业占参与中国核电建设总企业数的90%。近年来,民营企业进入核电设备制造领域的积极性异常高涨,凭借着经营的灵活性、机制上的优势和更大的科研投入力度,进入到核电重型锻件和特种材料的研发领域,通过强强联合,已在核电设备制造的某些领城做出突出成绩,有些技术和产品甚至领先于国企。
市场现状:据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公布的《2020-2026年中国核电设备市场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核电设备是核电站的组成设备的简称,一座核电站的设备约有48000多套件,其中机械设备约6000套件,电器设备5000多套件,仪器仪表25000余套件,总重约6.7万吨,其中主要设备包括核岛设备、常规岛设备和电站辅助设备。核电设备产业链分为上游钢铁、核电铸锻件等原材料(其中钢材为基础材料;核电铸锻件为主要部件),中游为核电整机设备和部件设备和下游的核电站,其中整机部分又分为核岛设备、常规岛设备和辅助设备三部分。现阶段,中国核电设备整机制造行业综合实力较强的企业分别为东方电气集团、上海电气集团,他们在核岛设备和常规岛设备上都具有较强的优势。而相比之下,哈动力在核岛设备上实力较弱,在常规岛设备上可以和东方电气集团和上海电气集团并驾齐驱。但随着核电市场重启,市场需求将不断增加。同时,基于核电设备行业良好的成长性、市场前景以及盈利能力,近年来将会有不少企业通过不同渠道进入该市场,特别是国外跨国公司,加剧了行业竞争。
据了解,自2015年核准8台新建核电机组后,我国核电行业经历了三年多的“零审批”状态。但在4月1日召开的中国核能可持续发展论坛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国家核安全局局长刘华透露,“中国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继续发展核电,今年会有核电项目陆续开工建设”。这也被业内视为核电“重启”的信号,核电行业有望迎来复苏之年。
投资规模现状:按照国家提出的核电发展目标,“十三五”期间,全国核电将投产约3000万千瓦、开工3000万千瓦以上,2020年装机达到5800万千瓦。以此预计,每年将要开工6-8台核电机组。若以每台投资100亿-200亿元计算,投资规模可达千亿元。
2018年中国核电投资增加额达1100亿元,产业增加值达510亿元。预计到2025年中国核电投资增加额达800亿元,产业增加值达700亿元。截至2019年9月底,中国运行核电机组共47台(不含台湾地区),装机容量为48751.16MWe(额定装机容量)。1-9月全国累计发电量为52967.30亿千瓦时,运行核电机组累计发电量为2535.31亿千瓦时,同比上升了22.75%;约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4.79%。累计上网电量为2374.33亿千瓦时,同比上升了22.55%。核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为5402.31小时,平均能力因子为92.35%。全国基建新增核电发电409万千瓦、全国主要发电企业核电电源工程投资218亿元。未来两年中国核电装备制造市场年均可达480亿元以上。中国核电行业对外资的开放程度在逐步增大,相信将来会进一步开放更多的领域,这是好的趋势。
投资前景:从1991年首座核电站投入运行至今,中国内地目前在运核电机组38台,规模位列世界第四,在建核电机组规模位列世界第一,核电在中国已进入规模化发展的新时期。根据统计数据:2014-2016年我国核电建设快速发展,装机容量不断增加。到了2016年我国核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3363万千瓦。截止至2017年,我国电力消纳能力不足,核电建设放缓,核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3581万千瓦。进入2018年底,我国在运核电机组共44台,运行装机容量达到4464.516万千瓦,位居世界第三(不含中国台湾地区核电信息)。
2011-2018年中国核电累计装机容量现状分析
数据统计:中金企信国际咨询
“一带一路”战略倡议提出后,经过3年培育和推广,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签署合作协议的国家和国际组织超过40个。十九大报告中,“一带一路”倡议被确定为对外开放战略的重点,“一带一路”战略的加快进行将给核电行业“走出去”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国核能走出去的步伐不能放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应该努力发掘的市场。同时,在西欧、美国、日本等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老化的电厂要淘汰,一些新的反应堆要建立,中国是有机会和实力去开发这块市场的。到2020年全球将新建约130台核电机组,到2030年前这一数字将达到约300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周边国家将占到新建机组数的约80%。
核电项目由于成本投入高、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风险高,需要给予特别的关注。根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同的核电电价政策,我国在核电出口竞争中需要制定不同的投资策略。
随着“一带一路”的全面推进,核电“走出去”步伐也将加快。中国核电产能达到10—20套,但国内核电建设每年只能消化5—6套,产能过剩的压力要求核电加快出海步伐。而在产业后处理方面,到2020年中国将累计产生乏燃料7900吨,乏燃料循环处理的累计市场规模将达525亿元。
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多数国家在这些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如果这一区域核技术应用发展可以达到美、日的水平,将是一个万亿元计的巨大市场。中核集团已成功向7个国家出口过6台核电机组、8台反应堆或核动力装置,并与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经贸关系,正在商谈核电及铀资源、核燃料、核技术应用等核工业全产业链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