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更多+
皮革是由动物毛皮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和物理作用加工出的天然胶原纤维紧密编织的具有三维多孔结构的柔性材料,其表面因具有一层特殊的粒面层而呈现出自然粒纹和光泽,手感舒适。
人类对毛皮的利用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人类祖先为了抵御严寒,本能利用兽皮防寒护体,但最初使用的毛皮为直接从动物身上剥下来的生皮。这种未经处理过的生皮干燥后,皮质僵硬,易霉败,有臭味,且不易保存。为克服上述缺陷、改善皮革质地,人类经过不懈努力,逐渐摸索出一系列提高皮革性能的工艺并大规模应用,皮革制造业兴起并蓬勃发展。皮革制造业伴随着人类进化的整个历程,是人类发展史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与人类文明史的发展息息相关,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发展历程 |
代表性技术成果 |
初始阶段(18世纪末以前) |
制作以手工生产为主,制革技术偏向于经验、手法、技巧,技术在各自相对独立的作坊内传承,发展较慢。皮革制品被视为稀有、高尚的奢侈用品。 |
发展阶段(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 |
世界上第一个皮革专用材料-植物鞣剂出现,现代制革业正式诞生;制革生产迅速扩展至工场作业;工业革命的出现,机器代替手工,大规模提高效率;铬鞣剂出现,制革工业正式转向铬鞣轻革制造,革制品种类迅速增加,制革产品充分进入到居民日常消费领域。 |
壮大阶段(20世纪初至今) |
世界各国对环保日益重视,强调“绿色制革”,无铬鞣、信息化等技术开始应用,制革工艺向清洁化、集约化、规范化、智能化发展。 |
皮革产品的特性:天然皮革由表皮层、真皮层和皮下组织三部分构成。其中,表皮层和皮下组织分别约占皮厚的1%和15%,因没有使用价值,在制革准备工段通过机械或化学方法被除去;真皮层位于表皮层和皮下组织之间,约占皮厚的84%,主要由胶质蛋白纤维编织而成,是天然皮革的主要原材料。真皮层又分为粒面层和网状层,粒面层靠近表皮,厚度约为真皮层厚的20%~50%,在整张皮上厚度一致,由很细的纤维编织而成;网状层由较粗的纤维束编织而成,厚度约为真皮层皮厚的50%~80%,在皮上不同部位的厚度不同,一般颈部、背部较厚。
天然皮革特有的结构赋予其无可比拟的生物学、力学特性和卫生性能,与人造合成革相比,天然皮革制品凭借自然舒适的手感,特有的透气性、透湿性、耐磨性、吸潮性、耐寒性,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青睐且长盛不衰。
(1)与人体的亲合性:动物皮革和人的皮肤主要成分相同,均由胶原蛋白组成,只要在加工过程中控制好化工材料的使用比例,所有皮革均可与人体零距离紧密接触,贴身使用,不会出现任何不利于人体的不良反应,这是任何化学纤维难以比拟的。
(2)良好的回弹滞后性:皮革具有一定的弹力,但不同于塑料和橡胶,拉伸到一定长度后,回弹并不随着外力的消除而直线产生,皮革按照其特定曲线缓慢恢复原状,这就是皮革的回弹滞后性。这种独特的力学性能,使皮革制品使用时舒适贴体,对身体没有压迫感。
(3)卫生性能:皮革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吸湿排湿性。自然状态下,完全干透的皮革仍含有10%左右的水份,正常的绒面革载水量达其重量的70%时,其革面仍能保持干爽的无潮湿感。同时皮革本身是一种蛋白质纤维三维交织的超大比表面的多孔体。每平方英寸约有100万个微孔,这种结构带来皮革良好的透气性,在1mm汞柱的压力下每平方米每小时透气量达1000多升。这种宝贵的吸湿排湿性和透气性赋予皮革制品化学纤维面料无可比拟的穿着舒适性和卫生性。
皮革产品的分类:
(1)按原料类别划分:按照原料皮来源,皮革可分为牛皮革、羊皮革、猪皮革等。据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公布的《2021-2027年中国皮革行业全产业链市场发展战略分析及投资前景专项预测报告》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猪牛羊皮革制品中以牛皮为主,约占65%,羊皮占24%,猪皮革占11%;我国略有不同,牛皮约占51%,羊皮占31%,猪皮占18%。牛皮革又分为黄牛革、水牛革和牦牛革,其中黄牛革占比约90%。
2019年国内外猪牛羊皮革比重图
分类 |
国内 |
国外 |
牛皮革 |
51% |
65% |
猪皮革 |
18% |
11% |
羊皮革 |
11% |
15% |
绵羊皮革 |
20% |
15% |
数据统计:中金企信国际咨询
(2)按用途来分:按照应用用途,皮革可分为鞋面革、服装革、家具革、汽车革、手套革等。全球皮革目前以鞋面革为主,约占53%,其次为家具革、服装革和汽车革;我国产品结构跟国外不同,鞋面革的比重为35%,其次为服装革、家具革、手套革和汽车革。
2019年国内外猪牛羊皮革比重图
分类 |
国内 |
国外 |
鞋面革 |
53% |
35% |
手套革 |
4% |
15% |
家具革 |
14% |
20% |
服装革 |
10% |
5% |
汽车革 |
10% |
10% |
其他 |
9% |
15% |
数据统计:中金企信国际咨询
(3)按鞣制方法分类:鞣制是皮革加工工艺中的关键工序。鞣制通过加入鞣剂使生皮转化为带有水份的熟皮(即半成品革),从而赋予皮革饱满、柔软、坚韧等各种特性。根据使用的鞣剂不同,皮革主要分为植鞣革、铬鞣革和其他鞣制皮革:
①植鞣革:植鞣法是最早的皮革鞣制方法,植鞣剂(主要成分为单宁)从植物中萃取。采用植鞣法加工后的皮革为淡棕黄色,使用一段时间后因氧化、日照等因素的影响颜色会逐渐变深。植鞣革质地一般比较厚实、坚韧,较容易吸收液体,吸水后便于立体塑形。
②铬鞣革:铬鞣法发明于1858年,是现代制革业发源的重要标志。铬鞣法以硫酸铬等铬盐作为主鞣剂对皮革进行鞣制,其鞣制的时间和成本都比植鞣革节省得多。这一方法鞣制的半成品革因呈蓝白色被称为“蓝湿皮”。铬鞣革质地柔软且富有伸缩性,褪色和缩水程度都小,并且便于染色和车缝。
③其他鞣制皮革:除植鞣法和铬鞣法外,制革工艺中常见的鞣制方法还包括油鞣法、醛鞣法和铝鞣法等单一鞣制方法,以及采用两种或以上鞣剂同时或先后对皮革进行鞣制的方法,通过不同组合最终加工出具有不同特性的皮革,广泛应用于多种日常皮革用品的生产。
在制革工业中,由于铬盐鞣制成革的优越性能,铬鞣法自其出现就一直在鞣制领域占据统治地位。但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提高和铬资源的日益短缺,铬鞣法逐渐受到诟病。一方面,由于六价铬的毒性,铬盐的使用对生态环境、人畜构成了较大的威胁。同时,传统的铬鞣法中由于铬鞣废铬屑无法得到有效利用,使得制革工业中产生的废胶原大量损失,且带来了严重的固废污染;另一方面,我国铬资源短缺,制革所用铬几乎全靠进口,而近年来国防及一些高新产业中铬的需求日益增大,导致铬盐的价格逐年攀高。为保证皮革工业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无铬、低铬技术,解决皮革工业的铬污染问题已刻不容缓。
明新旭腾自成立以来即致力于无铬鞣汽车革的研究与开发,经过多年积累,形成了成熟的无铬鞣汽车革制造技术。报告期内,公司无铬鞣汽车革产品销售额占全部销售额的70%以上。
(4)按计量方式分类
按销售的计量方式可将皮革分为重革和轻革。重革主要指密度较大的革,多为植物鞣革,一般按重量进行销售,主要包括鞋底革、装具革、垫圈革等;轻革相对重革密度小、质量轻,多为无机(矿物)鞣革,一般按面积进行销售,包括汽车革、鞋面革、服装革、手套革等。
轻革在皮革生产中产量最大、品种最多,是主要的消费用品,占市场的主要地位,由于其制造过程较重革复杂,要求具有较高收缩温度和良好的柔软、丰满、弹性和适当的延伸性。因此业内往往将轻革产量作为皮革行业的重要指标。
产业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及城镇化的进程加快给本土皮革制造企业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国皮革制造业得到快速发展。本土企业在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利用世界皮革产业转移为契机,凭借低成本、出口增长等有利条件成功拉动产业快速发展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优势,在各子领域中完成了初步积累。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皮革行业已整体步入平稳发展新常态,未来,随着环境保护的压力、劳动成本的提高、新型材料的竞争问题,皮革行业迎来“二次创业期”。
(1)智能制造,助推产业升级提速:受限于原材料的非标准化与面料的特殊性,在目前的生产过程中,皮革制造企业人工参与度非常高。皮革加工流程中的鞣制削薄、染色配色以及服饰加工中的配皮、毛工等环节,主要依靠熟练手工,要求厂商根据经验制定恰当的操作流程标准以及技师针对不同的原材料性质和产品要求进行差异化的物理或化学处理,生产工人的技术能力和熟练程度对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等有显著影响,因此皮革属于人力密集型行业。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我国传统竞争优势削弱。为提高劳动生产率,保持我国皮革行业总体竞争力,提高全行业智能制造水平及大范围采用自动化系统成为大势所趋。《皮革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指出“加大先进自动化及智能设备引进力度,率先实现关键工序生产自动化,提升生产全过程自动化水平;积极采用射频识别(RFID)等相关技术,提升产品全流程管理水平;理顺企业内部两化融合流程,提高企业信息化生产和管理水平”、“实施一批效果明显、带动性强的自动化和智能制造重点项目”、“以智能制造为重要突破口,全面提升劳动生产率,强化产业整体竞争力。”
(2)环保提升,行业必经之路:动物皮毛是肉类加工业的副产物,是皮革行业的基本原料。皮革行业解决了肉类加工业存在的固体废弃物问题,属于循环经济范畴。但过去由于制革过程中,为保持皮革制品的生物特性及增加其耐用性、时尚性,使用了大量的皮革化工制品,带来了二次污染,导致制革行业被列入重污染行业。控制制革行业污染物的排放及污染一直是制约我国制革行业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因素。如何提高环保综合整治能力、推动产业绿色化,促进整个行业转型升级,是当前制革行业面临的问题。《皮革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指出:“进一步提高清洁生产水平,提高废水循环利用率,降低生产过程中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量,基本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再利用”。随着环保压力的日益提高,改变以前的生产模式势在必行,只有那些提早布局无铬鞣制、环保型染整和涂饰材料的研发、废水和污泥深度处理等环保材料和绿色制革技术,并具有一定经济和技术实力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3)行业结构性矛盾凸显,发展精品制造:我国是皮革制造大国,皮革生产企业数量众多,但大多数为中小型企业,缺乏自主和整体研发能力以及品质精细化的工艺保证能力,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个性化产品供给不足,与外资同行相比有一定差距。同时,行业整体研发设计水平偏低,发展理念亟需提升。根据国家统计局结果,2017 年全行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仅为 0.46%,远低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1.06%的平均水平。创新投入不足,加剧了产品同质化,严重制约了创新发展,对全行业的盈利水平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皮革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指出“坚持大质量理念,深入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全面提升产品的内在质量、外在质量和服务质量;加强从原料采购到生产制造、市场渠道全流程质量管控;弘扬‘工匠精神’,发展精品制造。”从下游看,皮鞋、家私等领域属于皮革应用的传统领域。近年来,需求处于平稳状态。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汽车开始大规模进入普通家庭。我国的汽车工业蓬勃发展,消费者不再单纯追求车辆的操控性能,汽车内饰时尚及奢华的设计也成为市场追求的热点,真皮内饰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但由于真皮的稀缺性,汽车革主要销售给国内外中高档汽车制造商及其一级供应商。下游客户对零部件的质量及皮革配套供应商的能力均有较高要求,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认证才能够进入合格供应商目录。较高的准入壁垒要求汽车皮革制造商不仅具有较高的真皮技术开发能力,还需要有较强的系统管理能力和人才队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皮革内饰作为中高档汽车的一项关键配置需求呈直线上升趋势,未来汽车革将成为拉动行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增长点。
(4)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规模化、上下游产业链联合发展:随着节能减排以及环保要求越来越高,淘汰落后产能作为我国结构调整的一个政策将长期存在并持续加强。大量的小制革企业不仅带来了环境污染,也给行业发展带来了阻碍。2009 年《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制革行业淘汰 3000万张落后产能。国家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 本)》提出“年加工生皮能力 20 万标张牛皮以下的生产线,年加工蓝湿皮能力 10 万标张牛皮以下的生产线”属于限制类、“年加工生皮能力 5 万标张牛皮、年加工蓝湿皮能力 3 万标张牛皮以下的制革生产线”属于淘汰类。根据各地的实施情况看,由于各地加大了政策执行力度,预计实际可能将超过这个数据。落后产能的淘汰有利于节能减排、调整产业结构,也进一步促进了制革行业重组,加快制革行业的市场集中度。通过政策调整,未来将产生若干家代表行业的大型制革企业。
随着环保政策的持续加强和国内劳动力成本的持续攀升,未来没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将被淘汰出局。与此同时,环保达标、产品有市场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力强、管理规范的制革企业将在洗牌中大崛起,成为行业发展的引领者和骨干,而且将打造完整的产业链作为新的赢利模式来强化和巩固龙头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