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更多+
骨填充材料是用以充填骨缺损腔或骨植入器件与骨床间空隙的材料。其作用是加速骨缺损愈合或使骨植入器件固定。
临床试验中,骨肿瘤、骨缺失等骨科病灶清除、死骨摘除后常出现不同范围的骨缺损、骨植入器件不固定等,影响了骨干的机械强度和稳定性,则常需要植骨以促进骨愈合。尽管采用了彻底的清创方法和固定方法,但相关手术部位仍有一定数量的细菌残留,当有外来植入物时,这些细菌易大量繁殖,常导致治疗失败。因此,良好的骨填充材料必须既能填充骨缺损又能杀灭残留致病菌。
骨填充材料的特点:骨填充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生物相容性、生物安全性和机械性能,可通过骨的传导及诱发新骨形成等作用实现骨的自身修复,是一种高效、安全、性价比较高的骨移植替代材料,可作为修复囊性破坏的良性骨肿瘤和瘤样病变术后缺损的修复材料进行更深入地研究及开发利用。
其细分产品特点为:
自体骨因兼有骨诱导性和骨传导性,且具有成骨作用的骨髓细胞,成骨效果最好,故目前仍是植骨的“金标准”。但因其骨量有限、术后取骨区疼痛、破坏髂嵴部圆润外观、增加创伤和术中出血使其临床应用受限。
同种异体骨、异种骨来源广泛,具有良好的骨诱导活性,生物力学特性影响小,其生物活力与保存方法有关。综合文献报道结果,经辐照灭菌后深低温(-86℃)冷冻保存的异体骨,其抗原性最低,生物力学干扰影响最小,生物活性保存最高,用于大段骨缺损的修复重建较为理想。但常见的并发症是免疫排斥反应和感染,而且有传播传染性疾病的风险,存在隐匿HIV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因此对异体骨的使用还存在顾虑。
各种人工骨,如磷酸钙类(羟基磷灰石、磷酸钙骨水泥、磷酸三钙及β-磷酸三钙等)、硫酸钙、丝素蛋白及壳聚糖等材料是广泛应用的骨替代材料,可不同程度整合至人宿主骨,但此类材料仅具有优异的骨传导能力,而无骨诱导性,且形成的新骨量不可预测,因此单独使用仅可用于修复小型骨缺损。骨水泥(PMMA)具有来源广泛,可任意塑型,可修复大块骨缺损的优点,但其不具有生物活性,无骨诱导作用,填充后长期不被吸收,髓腔血液循环不通,髓腔内压增高,容易导致继发性骨坏死和疼痛。
市场发展动态:目前,中国每年有超过100万患者需要植入骨填充材料,市场规模上千亿元。骨修复材料主要以致密的医用钛合金制品为主,该材料对于大段和骨量缺失大的节段性骨损伤无法修复。而多孔钽骨填充材料采用海绵浸渍-高温高真空烧结的方法,通过调节烧结过程中的升温和降温工艺,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所制备材料微观结构的阶梯式孔隙使得材料具有较低的弹性模量,且与骨组织类似,有助于体液在产品的微循环。
2019年1月8日,重庆润泽医药有限公司经国家药监局审查,批准其公司研制的创新产品“多孔钽骨填充材料”的注册。该产品为首个可用于四肢非承重部位的腔隙性松质骨缺损填充的金属骨填充材料,打破了美国的垄断,业内预估产值超300亿元。业内人士指出,润泽医药新材料多孔钽材料研发成功,不但可减少国内对进口骨修复材料的依赖,还将凭借领先技术进军海外市场。
润泽医药研发的多孔钽材料为多级多孔钽材料,与美国研发的单级多孔钽材料相比,具备海绵一样的“润湿特性”,这一特性可引导骨组织通过体液进入人造骨孔隙,并在其中生长发育,让人造骨变成“活的钢筋混凝土式的再造骨”,具有骨支撑、骨再生和骨融合性能。而其价格预计量产上市后,将比进口产品便宜30%。随着多孔钽获批上市,其最终的定价也将备受关注。
市场发展前景:
行业方面:随着我国骨组织工程材料行业的不断发展,据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公布的《2020-2026年中国骨填充材料市场运营格局及投资潜力研究预测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骨填充材料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5.75亿元,行业国内外市场收入将超过15.2亿元。产品盈利规模将达到4.56亿元。
市场方面:随着骨填充材料品种的不断增多,以及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预测到2017年中国骨填充材料市场需求规模将达到25.06亿元,市场容量将达到109万片。
投资方面:近几年我国骨填充材料行业项目投资增速保持2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截止2011年中国骨填充材料行业投资总额约为0.553亿元。预计到2017年中国骨填充材料行业市场投资规模将超过2.171亿元。
根据对我国骨填充材料市场的调研发现:目前中国骨填充材料市场整体处于供需平衡状态,整体市场发展较平稳。但高端产品仍需大型从国外进口。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我国本土产品主要差距体现在:品种配套能力、品质控制、包装方式、服务理念等方面的不足。
不过,随着我国骨填充材料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内一些原来的中低端产品企业已经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方面有所突破,逐渐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国外跨国企业也在针对客户定单自产或OEM生产一些中端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但是一些国内中小企业的高端产品的稳定性的市场认同度有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