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更多+
大部分植入医疗器械产品可归类为高值医用耗材,常见的有如下几类:
类别 |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目录 |
骨科植入物 |
椎间融合器、固定板(钉、针、架、棒、钩)、关节置换植入物(髋关节假体、膝关节假体)、人工骨、修补材料等 |
神经外科 |
人工硬脑(脊)膜、神经补片、颅骨修补和固定材料、可吸收止血材料、可吸收闭合材料、脑脊液引流管系统等 |
非血管支架 |
胆道支架、食道支架、气管支架、前列腺支架等 |
心血管植入物 |
心脏瓣膜、血管支架、封堵器等 |
眼科材料 |
人工晶体、眼内填充物、角膜基质片等 |
口腔科 |
种植体、种植支抗、基台、根管桩、颌面创伤修复、口腔填充材料 |
有源植入物 |
心脏起搏器、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式神经刺激器、人工耳蜗等 |
其他 |
整形植入物、乳房植入物、外科补片、外科手术缝合线等 |
相比于其他高值医用耗材,植入医疗器械在手术过程结束后,会留在人体内30 日(含)以上或者被人体吸收,对植入体内的生物医用材料及其制造技术均有更高的要求。未来,植入医疗器械的发展也主要依赖于此方面,具体为:
生物医用材料的发展:植入医疗器械多用于人体,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和健康,因此其对生物医用材料的性能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具体如下:
项目 |
主要要求 |
安全性 |
必须无毒或副作用极少,要求聚合物纯度高,生产环境非常清洁,聚合助剂的残留少,确保无病、无毒传播条件。 |
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能 |
应满足医用所需设计和功能的要求,如硬度、弹性、机械强度、疲劳强度、蠕变、磨耗、吸水性、溶出性、耐酶性和体内老化性等。 |
适应性 |
材料与人体各种组织的适应性,植入人体后,要求长期对体液无影响、与血液相容性好、无异物反应。 |
特殊功能 |
不同应用领域,要求材料分别具有一定的特殊功能。 |
除上述要求外,由于其用于填补局部组织的损失或缺失,以恢复组织完整性,对材料的柔顺性、防粘连性及贴附性能也有较高要求。组织修复膜主要应用于神经外科硬脑(脊)膜修复、口腔科软组织缺损修复、外科压疮、糖尿病足等慢性创面修复及腹股沟疝修补、心胸外科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整形外科乳房重建、心血管外科颈动脉等心血管治疗与修复、泌尿外科盆底修复等领域,应用较为广泛。
根据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对生物医用材料的分类,按来源划分,植入医疗器械所用的生物医用材料可分为人体自身组织、同种器官与组织、异种同类器官与组织、天然生物材料、人工合成材料等。在组织修复膜领域,人自体组织(自体筋膜)、同种器官与组织、异体同类器官与组织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应用此类材料进行组织修复是临床较为常用的治疗手段,但因存在二次伤害、供体有限的问题,正逐渐被新材料取代。目前临床所用的组织修复膜主要是动物源性材料及人工合成材料,其特征如下:
项目 |
动物源性材料 |
人工合成材料 |
代表材料 |
牛源、猪源等动物组织。 |
聚乙醇酸、聚己内酯、聚乳酸等。 |
优点 |
1、具有与人自体组织或器官相似的结构和组成; 2、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
1、可加工技术种类较多,降解速度可调,结构可设计性强; 2、材料获取便捷,稳定性及均一性较高,溯源清晰,无病毒传染风险。 |
缺点 |
1、动物源性材料取材于动物组织,取材及保存受限条件较多,稳定性、均一性难以控制,溯源难度高,存在病毒传播、免疫反应的风险; 2、可加工技术相对单一,降解速率可调性差。 |
1、材料特性与人体组织有差距,传统工艺制备结构不利于细胞长入; 2、传统加工工艺下的产品柔顺性较差,导致贴附性差,操作不便。 |
牛源、猪源等动物源性材料在植入医疗器械领域应用广泛。该类产品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诱导组织再生修复能力,可有效应用于临床软组织再生和创伤修复。但此类材料因来源于异种材料,存在病毒传播、免疫反应等风险,国内外针对动物源性材料病毒(疯牛病等)风险,制定了严格的产品注册、报批、监管等法规标准,要求对每个产品进行溯源。此外,在规模化生产中,由于动物间的个体差异,该类材料还存在着批次稳定性等质量控制难点。
人工合成材料则不存在上述病毒感染风险等安全性问题,且由于其具有稳定性高、可塑性强等优势而逐渐被应用于植入医疗器械的开发,特别是合成高分子材料因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能、降解速度可调、结构可设计性强等特点,逐步成为应用较为广泛的生物材料之一。但人工合成材料的结构及组成均与人体组织有所差异,传统的编制、热压成膜等加工技术制备的组织修复膜产品存在结构较致密,孔径不易控制,厚度均一性差等缺点,不利于组织再生修复,使得材料在植入医疗器械领域的发展受到限制。随着生物增材制造等先进制造工艺的发展,为上述问题提供新的解决途径。生物增材制造可以制备出类细胞外基质的微观结构,能够克服合成材料结构与人自体结构差异大等问题,实现人工合成材料在植入医疗器械领域的广泛应用。
(2)制造技术的革新:随着植入医疗器械与增材制造技术、材料改性技术等先进工艺的融合发展,植入医疗器械的性能实现了较大提升,植入医疗器械正向精密化、个性化和功能化发展。
作为一项新兴的制造技术,生物增材制造技术具有个性化、高精度、复杂成型的特点,可以满足复杂组织或器官的高精度构建等要求,有效解决传统加工工艺下难以有效控制材料内部结构的难题,精准地控制材料的组成和材料内部的微观结构,实现人工合成材料在植入医疗器械领域的广泛应用。生物增材制造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利用三维数据,分层成二维切片数据,再通过计算机控制设备逐层制造,将一层层的材料堆积成三维实体,实现对产品内部的孔道结构、孔径大小、孔隙率等的精确控制。
2016 年 11 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明确提出利用增材制造等新技术,加快组织器官修复和替代材料及植介入医疗器械产品创新和产业化。据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公布的《2021-2027年中国生物再生材料市场运营格局及投资全产业链潜力研究预测报告》统计数据显示:得益于政策的支持,医疗行业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生物增材制造技术设计和制造植入医疗器械,在骨科、神经外科、口腔科等科室的渗透率逐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