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更多+
聚酰胺材料(PA,尼龙,其纤维俗称锦纶)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耐热性、耐化学性、耐磨性和自润滑性,且易加工等优点,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船舶、建筑、电子电气、信息、动力工具、纺织等领域。聚酰胺工程塑料已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基础原材料”,在“十二五”期间“高性能聚酰胺工程塑料制备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被列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一、产业运行环境及发展空间:2020年上半年受到疫情和油价的双重冲击,化工行业PPI同比在2020年5月份之后才触底回升。2020年下半年在国内防疫工作卓有成效的情况下,经济活动逐步恢复,国内化学品的需求也增长到正常水平。2020年四季度之后,由于国外疫情也逐步得到控制,在海外需求逐步复苏的情况下,国内化工品的需求继续保持火热,化工行业整体进入景气上行阶段,并有望持续到海外产能恢复正常情况。在此背景下,双循环是未来中国经济也是中国化工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2020年,国家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论断既说明了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开放外向、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也说明当下国内市场规模的重要性。未来,若要谋求产业链的进一步升级和发展,内循环将成为中国化工行业的重要课题和市场。内循环体现在,一个是补短板,保证自身循环可以正常运转;另一个在于提效率,保证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性。因此,国内新材料、环保材料等“补短板”领域和以煤化工为代表的“提效率”领域将长期受益。
(1)在化纤行业中,目前我国聚酰胺6纤维(锦纶、PA6)的主力品种是民用长丝,其产量占比超过了70%,而民用丝的下游主要是服装行业的织造和印染,与其他合成纤维相比,锦纶具备耐磨性好、轻质柔软、染色性好、吸湿性好、回弹性优良等优势。但是,锦纶长期受制于价格太高,行业产量增长远远落后于涤纶,其与涤纶的销量差从2011年的2500万吨扩大至2017年的3700万吨,差距越来越大。就性能而言,锦纶无论是耐磨性还是染色性都远好于涤纶,之所以发展迟缓,最核心的问题还是下游纺丝企业没有掌握上游的己内酰胺(CPL)原料,上游企业也基本没有下游纺丝配套,割裂的产业状况,制约了行业整体发展。自2017年伊始,锦纶行业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龙头企业的大幅扩张和一体化进程加速将再造上游,并激发下游需求的快速增长,上述变化正在颠覆整个行业的竞争格局。综合来看,依靠原料自给、一体化配套、规模效应和工艺革新,新近投产装置的己内酰胺成本大幅下降,即使与现有配套环己酮的装置相比,降幅也高达2000-2300元/吨,低成本赋能龙头扩张优势,未来己内酰胺边际生产成本将大幅下降,相应价格降低也将传导至下游的锦纶,极大的增强锦纶产品在终端市场上的竞争力。
(2)与此同时,纺织服装领域近年来最重要的趋势之一就是消费升级,具体到锦纶消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随着中产阶层人群扩大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能力显著增强,具备了为高端面料支付溢价的购买力,消费者用于衣着的支出也逐年增加。其次,追求潮流与个性的80、90后正逐渐成长为市场的主力消费群体,追求更轻便、高端、时尚的个性化服饰,而锦纶自身的性能又非常优异,极大的满足了日益增长差异化需求。另外,作为锦纶丝主要消费场景的户外运动市场正蓬勃兴起,根据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户外用品分会统计,2019年我国户外用品零售总额已达到250.2亿元,但和成熟市场相比,人均户外用品消费额仍然较低,仅相当于欧美国家的1/4,未来户外用品市场将跨入成长期,相应也将带动锦纶需求的大幅增长。展望未来,在消费升级的推动下,锦纶产销量均有望实现稳步提升,而成本端瓶颈正被逐步打破,双重利好将极大激发需求,行业也将步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3)在塑料行业中,聚酰胺66(PA66)主要应用于工程塑料和纺丝,工程塑料主要使用在汽车、电器、机械、扎带等领域,纺丝用于帘子布、气囊布等领域,因其在聚酰胺材料中有较高的熔点,同PA6相比,更广泛应用于需要有抗冲击性和高强度要求的产品。从全球供给来看,除中国以外的PA66年产能约为300万吨,其中英威达产能约占70%,其余主要集中在奥升德、索尔维、杜邦、巴斯夫以及旭化成等几家企业手中。国内PA66年产能不足100万吨,除了河南神马等少数企业有配套生产己二胺的装置外,其余企业均需要外采己二胺才能生产PA66。从国内下游需求来看,我国PA66是个进口依赖度比较高的产品。据海关统计,每年我国进口PA66接近30万吨,占我国消费量的一半还要多。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逐步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国,在轻量化和环保节能的趋势下,汽车行业对PA66的需求也呈现出不断上升的势头,PA66面临着越来越大的供需缺口。
综上所述,在进口依赖度高、供需缺口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我国PA66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己二腈生产技术也有望在未来几年内获得突破,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预计国内PA66行业将在“十四五”期间迎来爆发。
(4)此外,煤化工与聚酰胺行业也找到了产业结合点。充分利用煤焦化工自身产出的苯、氢气、合成氨等副产品,制造高性能聚酰胺,资源优势突出,同时循环经济社会效益突出。公司与平煤神马集团以及山西潞宝集团的先后合作,树立了煤化工发展聚酰胺产业链一体化的样板。因此,上游原料放量辅之以聚酰胺头部企业纷纷开启的己内酰胺-聚酰胺一体化、园区化发展模式,将彻底打破束缚行业发展多年的原料价格瓶颈,激发聚酰胺行业新一轮技术进步,推动聚酰胺产业结构性调整,集中度提升。“十四五”期间聚酰胺行业预期将实现持续较快速增长。
(5)2020年1月19日,国家发改委、生态环保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预示着中国的塑料回收战略的正式启动。根据麦肯锡报道,如果塑料需求按照目前的趋势发展,到2030年,全球塑料废物量将从2016年的每年2.6亿吨增加到每年4.6亿吨,使已经很严重的环境问题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报告预测,到2030年,多达三分之一的塑料需求将由以前使用过的塑料生产来满足,而不是由“原始”的石油和天然气原料来满足,届时全世界50%的塑料可以被重复使用或回收,是当今塑料回收率的四倍,这将创造巨大的商业机会。
(6)中国化纤行业正处在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绿色、可持续发展非常关键,绿色制造可以摆脱对石化资源这种不可再生原料的依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化纤业的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发展有助于从源头推动纺织工业的整体发展水平。随着“绿色生活,从纤维开始”的消费理念不断推进,绿色纤维成为行业不可或缺的一个分支。
化纤行业从2016年就推出了“绿色纤维标志”,认证产品覆盖再生聚酯、Lyocell纤维、壳聚糖纤维、PTT纤维、原液着色纤维等。其中,Lyocell纤维作为新型纤维素纤维,被誉为人造纤维“皇冠上的明珠”,其原材料来自于植物,可实现生物降解。除了更高的环保价值外,这些纤维还具突出功能优势,包括亲肤性、持久柔软性、丝滑性、增强透气性和保色性等,被列为《中国制造2025》绿色制造重点发展方向、《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中的重点课题,也是化纤行业绿色制造重点发展的三大绿色纤维——生物基化学纤维中的核心品种。推进Lyocell纤维核心技术国产化成为了推动化纤行业乃至纺织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
(7)化纤行业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不断进化。化纤头部企业智能化装备应用初步实现“机器换人”,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实现“智能化联动”,内外系统协同联动实现数据“精准化传输”,智能仓储系统实现“无人化作业”,在线检测监测实现“精益化管理”等等,这些均有效支撑企业向上拓展产业链、横向打通供应与物流链,向下延伸金融与服务链,助力塑造化纤产业集群新模式,而正由于化纤行业具有集中度非常高的特殊性,在发展产业链上下游互联互通的全产业链智能制造方面拥有先天优势,为化纤企业拓展存量市场智能化升级改造带来广阔市场空间。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公布《2021-2027年中国聚酰胺材料行业市场发展态势及投资前景可行性报告》
二、产业发展前景分析: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影响,化纤行业运行面临的风险和考验加大,行业经济效益和运行质量同比明显回落。原油价格暴跌叠加市场需求低迷,化纤市场价格总体在低位运行;海外疫情形势严峻,我国进出口化纤产品数量均有明显减少;但随着国内疫情形势好转,全产业链加快推进复工复产,纺织终端需求逐步回暖,化纤行业经济运行也呈现回升态势,生产增速稳步回升,主要经济运行指标降幅持续收窄。
2020年化纤总产量6025.12万吨,同比增长3.40%。其中,涤纶、锦纶、维纶、氨纶实现正增长,分别同比增长3.89%、3.87%、11.06%、14.44%;黏胶纤维和腈纶呈现负增长,同比分别减少4.11%和5.12%。分月来看,化纤产量同比增速呈回升态势,尤其是下半年化纤企业生产状况持续向好,化纤产量同比增速在1~9月实现由负转正,并在全年实现同比正增长3.40%。新冠肺炎疫情叠加行业景气度下滑,企业投资意愿下降,投资规模有所缩减,部分项目产能投放进度推迟。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化纤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减少19.4%。但经济运行态势逐季改善,其中,利润总额同比降幅逐渐收窄,亏损企业亏损额增幅在下半年回落明显。从市场表现来看,防疫物资相关产品,如氨纶、涤纶短纤、瓶片等产品效益相对不错,甚至出现短期缺货的情况。此外,炼化一体化企业业绩亮眼,恒力石化、荣盛石化、恒逸石化等一批较早实现上下游一体化发展的企业,在应对本轮严峻市场形势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良好的竞争优势和抗风险能力,但这部分利润可能不统计在化纤行业中。
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无可避免受到影响,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的产业经济仍然在进步。新冠肺炎疫情让企业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但也为中国进一步的改革开放腾挪出了一个新的空间。疫情过后,政策层面将会加大逆周期调节来应对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冲击,中国经济应该会有明显回升。坚定信心,坚持深化改革,挖掘内需市场潜力,经济增长依然可期。我国的化纤产业链中已经具备了“头部效应”、“炼化一体”、“细分为王”产业结构及布局,行业整体集中度和竞争力大幅提高,龙头企业也必将在这一轮全球经济波动中获得多方面资源的倾斜,生产运行状况将率先反弹。相反,一体化程度低、受原料价格波动影响较大的小型涤纶工厂将逐步被淘汰。长期来看,原油价格低位运行将降低化纤行业原料成本,有利于保持利润空间,低价格也有利于刺激需求增长。同时,化纤行业当前格局已不同于2008年金融危机之时,行业集中度在
近几年得到了大幅提升,有一定的抗跌性,化纤产品未必保持和油价同步的跌幅。另外,短期内风险叠加爆发,将会加速行业优胜劣汰整合,进一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聚酰胺行业进入产业整合期,一体化产业链迎发展机遇,主要基于以下三点:首先,近年来伴随消费升级,我国中等收入人群已经超过4亿,成为消费主力。聚酰胺优越的力学、弹性、吸湿以及耐磨等性能逐渐体现,其在民用和军用终端应用需求稳步增长,并未发生被规模更大、成本更低的聚酯替代的局面,反而走出了独立的成长轨迹;其次,聚酰胺行业上游原料己内酰胺国产化技术突破,大量投资促使原料产能快速放量,产业链上下游短期发展速度不匹配,形成上大下小的产业格局。原料的宽松将有利于推动中下游技术迅速进步,单线产能规模逐步放大,促使单位投资成本大幅度下降;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促使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下降,均强化了后发技术革新优势,增强企业投资意愿和信心;最后,聚酰胺行业对比聚酯行业,集中度低,头部效应尚未形成。近几年,石油化工、煤化工企业贯彻国家新旧动能转换方针,成为行业新进入者,上游企业利用资本优势,“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有望后来居上形成新一代己内酰胺-聚酰胺一体化产业链配套布局,抢占行业头部市场先机。
2、化纤行业将迈向高差别化、高工艺技术水平化的提升,聚焦自身高附加值开发,提升智能化水平,推进智能制造在。智能化装备的应用,实现产业链内“机器换人”,实现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智能化联动”,最终实现内外系统协同联动实现数据“精准化传输”,智能仓储系统实现“无人化作业”,人和丝饼“0”接触,提高产品质量,达成产业整体竞争能力的提升。疫情将催生新的业态和受益行业,其中智能制造将在疫情过后的行业业务结构和流程重塑中发挥关键作用。
3、全球范围内塑料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欧盟在塑料治理方面长期走在世界前列,根据2018年《循环经济中的欧洲塑料战略》,欧盟将在提高塑料回收的经济效益,减少塑料垃圾产生,防治海洋塑料污染,推动投资与创新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等4大方面做出进一步努力,以减少废塑料带来的环境问题。其中PET(聚酯)瓶作为目前国际上回收再生行业中较为成熟的一个类别,根据欧盟的目标,到2030年,欧盟的塑料瓶将含有至少30%的可回收成分,欧盟成员国也同意到2029年实现塑料瓶90%的回收目标。自2021年1月1日起,欧盟批准实施“塑料包装税”,促使更多企业积极兑换可持续包装承诺,以可口可乐为首的饮料巨头欧洲合作伙伴承诺,到2025年该公司在西欧使用的PET瓶至少使用50%的再生塑料。
4、“十三五”期间,化纤行业将围绕落实《中国制造2025》绿色制造重点任务,加快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莱赛尔纤维作为新型纤维素纤维,因原料天然、生产工艺绿色环保等特性而成为行业发展热点。从应用上Lyocell纤维具有再生纤维素纤维手感柔软、悬垂性好、吸湿性优、穿着舒适等特性,而且其力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可与合成纤维相媲美,弥补了传统再生纤维素纤维强度低、湿模量低和耐碱性差的不足,是推动传统粘胶短纤维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