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更多+
(1)银行业发展概况:受宏观经济增长及资本市场发展推动,我国银行业发展迅速,银行业经营实力不断提升。根据银保监会数据,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数由2012年的3,747家增长至2021年的4,602家;银行业总资产规模由2012年的131.27万亿元上涨至2021年的344.76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1.33%。
2012-2021年中国银行业资产规模与金融机构法人数分析
数据统计:中金企信国际咨询
在让利实体经济、压降贷款利率的背景下,资产定价下行导致银行息差收入持续承压,过去银行业凭借牌照优势依靠息差形成收入稳定增长的态势不复存在。此外,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环境日益成熟,融资渠道多元化发展、直接融资占比不断提升,也对银行的经营提出了更高要求,财富管理等轻资产业务成为银行重点发力的发展方向。
对标海外发达国家银行,我国银行的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空间广阔。根据中泰证券研究报告数据,目前我国上市银行资产管理规模(AUM)占总资产比例多数处于50%左右区间,相比摩根士丹利、美国银行等国外头部银行超过100%的比例尚有广阔发展空间。未来随着居民财富不断积累、投资者教育不断加强,以及各银行对财富管理团队建设的加强、拓宽渠道合作、提升投研能力、丰富财富产品条线,财富管理业务前景乐观。
(2)财富管理业务发展强劲:近年来,居民财富增长和理财意识提升、高净值客群扩容、养老金融配置诉求提升等客观条件催生了财富管理的巨大市场。根据招商银行与贝恩公司联合发布的《中国私人财富报告》,2020年,我国个人持有的可投资资产总体规模达约241万亿元,成为全球第二大财富管理市场,其中近半数为个人存款。未来我国居民个人财富将快速增长,并将呈现两大趋势:一是个人财富中房地产占比下降,金融资产占比上升;二是个人金融资产中个人存款占比显著下降,资管产品占比大幅提升。随着居民财富的提升及资管产品占比的大幅提升,我国财富管理行业发展空间巨大。
对于银行而言,净息差收窄、资本监管持续强化,特别是中大型银行还需要满足更高的附加资本要求,财富管理已成为部分领先银行或机构的重要的战略发展方向。财富管理主要分为产品代销与资产管理两部分。财富管理业务具有资金成本低、资产质量高的优势,同时也可作为银行维护客户、实现交叉销售的重要渠道。不仅能为商业银行带来直接的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同时也为其他业务的渗透提供了切入点。多家银行如工商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等已将财富管理业务纳入战略发展重点,具体如下表所示:
近年来,银行管理客户资产规模持续增长。以平安银行为例,2021年末管理零售客户资产(AUM)31,826.3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1.3%;2021年实现财富管理手续费收入(不含代理个人贵金属业务)82.15亿元,同比增长18.6%。
财富管理业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数据,2021年度,全国共有319家银行机构和21家银行理财子公司累计新发理财产品4.76万支,累计募集资金122.19万亿元。其中城商行新发产品18,731支,占全市场比例达到39.34%,是新发产品数量最多的机构类型。
与此同时,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也正积极发展财富管理业务。以信托公司为例,我国信托公司财富管理业务起步较晚,与传统的信托业务盈利模式不同,财富管理业务的发展需要在人员、时间和资金上进行持续投入,且财富管理业务更加体系化和系统化,业务系统包含组织架构、客户服务、产品体系、网点渠道、内部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建设。各类金融机构财富管理业务布局的逐步落地,一方面直接带动了相应业务系统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将助力我国财富管理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公布的《2023-2029年财富管理行业专项深度调研及竞争战略可行性预测报告》
(3)资管新规下财富管理业务迎来新机遇: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数据,2021年末,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为26.96亿元,占比超过90%。2022年,资管新规正式实施,我国财富管理业务发展进入新阶段,“刚性兑付”的保本理财产品不复存在。同时,《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理财新规”)下产品资金门槛降低,吸引个人投资者持续进入理财市场。2021年底,银行理财市场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达到约8,130万个,同比增加95.31%,其中个人投资者占比达到99.23%。
从资金端来看,人的生命周期和不同风险承受能力对中国财富管理行业提出了多元化、多层次的资产类别配置需求,理财市场投资者数量的大幅提升也进一步带来了更多新的财富管理业务需求。“风险自担”的大环境下,投资者需要依托财富管理系统对各类理财产品的风险、收益等情况有更全面、清晰的理解,相应也对银行的相关业务系统提出了更为多元、细致的需求。
从产品端来看,“打破刚兑”、“净值化转型”为银行、理财公司等财富管理机构带来了更为市场化的业务环境,同时也使得建立在相应业务系统基础上的投资研究能力、渠道建设能力、客户服务能力等因素成为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风险控制能力也扮演起更为重要的角色,投资者“风险自担”的大背景下,能够通过投资研究分析、风险控制等智能化、信息化手段为投资者提供风险甄别服务、保护投资者免受诈骗侵害,将成为财富管理业务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此外,我国理财业务公司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资管新规要求具备条件的银行应当设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资管子公司开展资管业务,强化法人风险隔离。
截至2021年底,我国已有24家银行理财子公司获批开业,另有5家已获批筹建。相对于通过银行内设部门开展理财业务的银行而言,银行理财子公司的理财业务具有销售客群广泛、投资品种丰富、销售渠道多元、销售方式简化等特点,相应投研能力也更扎实。截至2021年末,银行理财子公司的产品存续规模占全市场的比例接近六成,已发展成理财市场重要的机构类型。暂不具备设立专门子公司条件的银行则主要通过产品代销方式参与理财业务,充分发挥自身在客户资源、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优势,通过相应业务系统打造具备自身特色的理财产品“超市”,逐渐成为理财产品代销的重要力量。
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理财产品代销业务的蓬勃发展。根据《理财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理财产品代理销售机构现阶段为其他理财公司和吸收公众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截至2021年底,有存续产品的21家理财公司均与代销机构开展了合作,代销产品余额共计17.07万亿元。具体来看,3家理财公司的理财产品仅由母行代销,18家理财公司的理财产品除母行代销外,还打通了其他银行的代销渠道,平均每家理财公司约有14家合作代销机构。此外,10家理财公司还存续有通过直销渠道销售的理财产品,销售余额0.11万亿元。从代销机构情况看,截至2021年底,共有97家银行机构代销了理财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其中88家代销机构为城商行;代销余额1.60万亿元,其中股份制银行代销的余额占比达到60%。随着产品类型与数量、交易规模及参与机构的不断增加,相应业务系统对相关业务的准确、快速、高效处理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4)传统支付清算业务迎来全新发展机遇:支付清算系统是我国经济金融重要的基础设施,其安全和效率对于经济金融运行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特别是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支付清算网络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展,功能和效率日益改进,支付清算服务渠道和方式更加灵活,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
第三方支付行业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对我国支付服务市场形成了有效补充,但与此同时,由于监管不足带来的业务边界模糊、资金安全未能得到有效保障、客户信息数据泄露、金融科技创新技术缺乏统一标准、洗钱等风险隐患逐渐显现,给我国金融安全和消费者权益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2021年1月,央行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条例(征求意见稿)》,非银行支付机构业务的监督管理步步升级完善,同时支付领域反垄断相关条款亦为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提供了保障。
在此背景下,规范程度更高、强监管环境下的银行支付业务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越来越多的银行不断加强前端服务场景建设与支付清算服务的创新,开始将数字支付业务作为重点布局方向,相应支付清算业务解决方案的升级完善需求不断涌现。
支付清算业务是银行重要的基础业务,同时也是银行触达更多用户的重要途径。通过建设更为智能化、个性化的支付清算业务解决方案,围绕日常场景获取客户,通过支付业务形成沉淀资金;在积累流量、增强客户粘性之后,与存贷、财富管理等业务实现联动,实现向客户的转化,最终形成综合金融生态闭环。此外,支付业务资本占用少,也是银行轻型化转型的主要路径之一。在第三方支付受到监管逐步到位、发展受限的背景下,银行的支付清算业务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3、数字化转型带动银行IT投资快速增长:银行业信息化建设能够为银行业务的发展和经营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极大地丰富银行业务的类型,有效提升银行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未来各银行机构将不断加大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以期通过信息技术改变或创造新的业务模式、业务流程,提升在行业内的竞争能力。数字化转型是银行降本增效的必由之路,各银行在战略层面主动融入金融科技,由“科技赋能”升级至“科技引领”。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加快,分布式、远程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正在成为中国银行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创新需求日益迫切,银行将秉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依托先进的数字技术,通过不断完善系统架构、优化业务流程、提升运营管理、强化风险控制、丰富场景生态等,为客户提供便捷、高效、普惠、安全的多样化、定制化、人性化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从而实现从传统银行到新型数字银行的转型。
在向分布式IT架构转型叠加金融安全、自主可控的带动下,我国银行IT投资金额(包括硬件、软件及服务等内容)快速增长。2021年度中国银行业整体IT投资规模达到2,319.08亿元,同比增长21.65%。预计到2026年时,中国银行业IT整体投入将达到5,132.34亿元。
4、银行基础业务类软件中财富管理、支付清算软件重要性越发突出:
根据中金企信国际咨询统计数据,2021年银行业IT解决方案市场规模达到479.59亿元,同比增长24.70%。在政策规划、信息技术产业发展、IT架构转型、自主创新、数字人民币发行、5G技术等多种因素的驱动下,未来银行业IT解决方案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与银行业务的复杂性、多元性相适应,不同银行业务领域的业务系统间亦存在较大差异。银行业IT解决方案可进一步细分为基础业务类、管理与监管类、渠道服务类以及互联网金融服务类等。其中,基础业务类系统是银行开展各类主要业务的直接支撑,是银行业务系统的最主要构成,2021年市场规模约为172.17亿元。过往的基础业务系统主要围绕有关存贷业务账户操作的核心业务系统展开,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相对稳定的功能及需求建设方案;未来随着财富管理业务、支付清算业务的不断创新发展,相关业务领域的业务系统将成为各银行的重点发力方向。具体情况如下:
数据统计:中金企信国际咨询
5、金融信创、分布式架构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广泛应用的发展趋势:
金融信创是国家重点战略布局方向,是国内金融机构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趋势。金融业务关乎国计民生,相应业务系统的自主可控对于国家金融安全至关重要。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同时也是以金融为代表的行业信创元年,国家信创产业政策力度持续加大,金融机构逐年增加金融科技投入,促进了国产基础软件、国产硬件、应用系统等转型升级,金融信创领域的国产化需求将为产业链厂商带来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目前,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小银行等都在积极响应政策要求,加速推进信创改造工作,力争实现IT基础设施、基础软件、应用软件、信息安全等在内的信息技术和产品都实现自主创新、安全可控的金融信创目标。
在技术方面,以分布式、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在银行业的实践案例日益丰富,向分布式架构的转型更是引领了银行业新一轮IT建设的景气周期。相比于传统以IOE为主的集中式架构,新一代基于国产硬件和分布式架构的业务系统具有系统风险低、支持业务创新发展和运营成本低等优势。
目前,集中式架构仍是银行业务系统广泛使用的架构类型,但该架构构建于IBM大型机和闭源商用系统之上,无法实现自主可控,并且具有高昂的拓展成本和运维成本。相比于传统的集中式架构,分布式架构将硬件或软件组件建立在不同的网络计算机上,将各系统均需用的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各系统间的资源共享、通信协调,解决传统集中式架构中存在的重复建设、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此外,分布式架构还具有易拓展、运维成本低、技术自主、数据处理能力弹性高等优势,可以更好地满足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创新发展、通过互联网服务更多场景和客户的需求。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银行IT业的融合将成为行业发力点。作为《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年-202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产业政策的重要内容,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客户服务、风险控制、运营等业务场景。各大商业银行紧跟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内外部数据,不断寻求AI技术的提升,挖掘AI技术的新应用场景。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银行业务系统行业中获得越来越多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