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更多+
报告发布方: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压力容器行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市场占有率评估报告(2024版)-中金企信发布》
项目可行性报告&商业计划书专业权威编制服务机构(符合发改委印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要求)-中金企信国际咨询:集13年项目编制服务经验为各类项目立项、投融资、商业合作、贷款、批地、并购&合作、投资决策、产业规划、境外投资、战略规划、风险评估等提供项目可行性报告&商业计划书编制、设计、规划、咨询等一站式解决方案。助力项目实施落地、提升项目单位申报项目的通过效率。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相关报告推荐(2023-2024)
《2024-2030年中国压力容器行业运行趋势预测(市场供需形势及进出口分析)-中金企信发布》
《2024-2030年数字电视市场竞争力分析及投资战略预测研发报告-中金企信发布》
《全球与中国红外成像市场发展趋势及竞争格局评估预测报告(2024版)-中金企信发布》
《中国旋转变压器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风险分析报告2024-2030年-中金企信发布》
《2024-2030年中国熔断器行业市场概况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中金企信发布》
(1)压力容器行业基本概述:压力容器行业属于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兴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各类技术装备,具有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和技术含量高等特点。压力容器作为现代制造业工艺流程中的关键过程装备,已得到广泛运用,包括但不限于基础化工、煤化工、炼油及石油化工、光伏与医药等领域,以上行业的发展为压力容器行业提供了稳定的市场需求。
由于国内压力容器制造企业在人力成本、原材料采购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国际压力容器的制造向我国转移,提升了我国压力容器行业的企业数量、产品产量与产值规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压力容器生产国。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起步较晚,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压力容器的技术与工艺水平较国外公司仍有一定差距,存在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品档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装备制造业滞后等不足,中高端压力容器的生产技术主要仍被美国、日本与欧洲掌握。
近年来,国家对高端装备制造业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扶持政策。政策引导社会各类资源集聚至装备制造业,将加快高端装备制造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为公司所处的压力容器行业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随着我国工业4.0时代的到来,我国装备制造业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现阶段压力容器行业正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向智能化、高端化、高效能发展,实现能耗“双控”和“双碳”的目标。
(2)行业技术水平及技术特点:我国压力容器制造业是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多年积累,相关技术水平和生产工艺臻于成熟,但同时我国压力容器行业的技术水平整体而言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关键核心技术的对外依存度依然较高,自主研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压力容器行业具有技术复合性、安全性要求高、研发与设计能力要求高等技术特点。
1)技术复合性、安全性要求高:压力容器是一个涉及多行业、多学科的综合性产品,其整个设计、制造和使用过程涉及冶金(材料)、结构设计、机械加工、焊接、热处理、无损检测、腐蚀与防护及安全防护等众多专业技术门类。压力容器行业技术涉及机械加工、焊接、成型以及检验技术,生产工艺复杂,技术复合集成度较高。生产企业需要全面掌握多种技术才能够具备生产合格产品的能力。同时压力容器产品多在高温、高压、腐蚀等环境下长期运行,涉及介质常为易燃、易爆、剧毒、有害物质,客户对于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及运行有效性要求较高。
2)研发与设计能力要求高:压力容器产品通常是非标准化的,需要根据客户的特殊需求为其量身定制合适的产品。客户通常只提供相关技术参数,由制造厂商负责产品的设计,因此在进行合格供应商审核时,对于研发与设计能力十分看重。压力容器企业的研发能力和设计水平直接影响了产品的性能和质量。
(3)行业特有的经营模式、周期性、区域性或季节性特征:
1)行业特有的经营模式:压力容器行业产品主要为非标准化产品,针对不同下游行业的工作环境、工况特点,产品设计有所不同,即使同一类型产品,也需要根据客户生产规模、生产工艺的变化等单独设计。因此,压力容器产品生产企业大多采用直销的销售模式和“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企业的销售部门根据国家产业政策与行业市场动态,通过网络、行业会议、客户推荐等方式获取项目信息,组织技术部门、生产部门进行项目分析以确认企业的技术及生产能力能否满足客户项目需求,通过招投标等方式获得订单,并根据客户订单组织设计、采购、生产和销售。
2)周期性:压力容器行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压力容器的下游行业以基础化工、煤化工、炼油及石油化工为主,这些行业受到国民经济和宏观调控的影响,在固定资产投资上会有一定的周期性,间接影响压力容器制造行业的生产与销售。
近年来,压力容器涉及的下游行业逐渐拓展到光伏、医药等行业,行业内的头部企业通过积极拓展市场渠道,可以有效分散某一个行业的周期性波动对企业在生产与销售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3)区域性:得益于华东地区经济发达、工业基础良好、相关配套完善、交通便利等多方面因素,部分压力容器生产企业集中在华东沿海、沿江地区建设生产基地。同时,西部地区大量的石油及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西北地区大型化工项目的建设,使得部分压力容器生产企业选择在西部地区建设生产基地。
4)季节性:压力容器的生产和使用不受季节性气候因素的影响,不存在明显的季节性特征。
(4)压力容器下游市场运行现状:压力容器作为工业生产环节中的重要过程装备,下游应用领域广泛,包括但不限于基础化工、煤化工、炼油及石油化工、光伏与医药等领域。随着近年来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产业上下游的关联性正逐步提升,压力容器产品的需求与下游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密切相关。下游行业景气度的提高将会带动相关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进而带动压力容器需求的增长,各主要下游行业的市场发展情况分析如下:
1)煤化工行业:煤化工行业的发展对于缓解我国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供求矛盾,促进钢铁、化工、轻工和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压力容器广泛应用于煤化工领域。煤化工项目投资中设备占比约55%,其中压力容器占设备比重的40%,主要包括气化炉、乙二醇合成塔等设备。
①我国能源国情决定煤化工行业发展的必要性:我国能源结构特点“富煤、贫油、少气”,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是全球主要的煤炭输出国,而石油、天然气以及整个石化产业链中的化工品则需要大量进口。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煤炭化工产业在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利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2021年我国原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为74%/44%,国家能源供应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极大威胁到我国能源资源供应安全。根据英国石油公司(BP)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1》,截至2020年底,我国煤炭储量1,431.97亿吨,石油约25.00亿吨,天然气约3.80万亿立方。其中,煤炭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12.8%,位居世界第四位,石油与天然气分别占1.1%、2.1%。
结合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特点,中长期内坚持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发展道路是必然趋势。发展煤化工不仅是因地制宜地利用优势资源,更是应对我国能源短板的战略储备。其中,现代煤化工可提升我国对国际油气价格波动的抵御能力,为我国能源及化工战略资源安全提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实路线。
②产业政策利好煤炭能源清洁利用,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势在必行:产业政策与国际能源价格是煤化工行业最核心驱动因素。我国煤化工项目受政策影响较大,煤化工经历了“摸索-鼓励-限制-规范-重启”的发展阶段,2016年以来政策导向回暖,国家大力推进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煤炭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其主要政策为:
现代煤化工的发展可实现我国能源化学品生产的多元化。短期来看,煤炭经济性优势可以激发煤化工领域发展;长期来看,根据2021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印发的《煤炭工业“十四五”现代煤化工发展指导意见》,我国将继续推动煤炭由单一燃料向燃料与原料并重转变,持续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在高油价叠加技术革新加快的背景下,煤化工行业有望实现长足发展。
③油价高企背景下,煤化工路线成本优势凸显:我国烯烃价格由油头定价,高油价背景下,煤化工路线成本优势显现。2022年以来,全球进入高油价时代,布伦特原油6月的均价超过120美元/桶。在高油价背景下,油头化工品成本面承压,行业盈利空间被压缩,煤化工路线则具备一定的成本优势。目前,我国生产乙烯、丙烯的起始原料主要是石油,因此烯烃主要由油头定价。根据项东的《煤制烯烃过程技术经济分析与生命周期评价》,当石油价格为110美元/桶时,产品成本约为9,300元/吨,煤价只需低于1,290元/吨,便可在成本端低于石油路线。结合原油和煤炭价格可以看出,在油价高企背景下,煤制烯烃具有较大的成本优势。
相比于石油路线,原料价格在煤化工路线中的影响较小。我国价格成本调查中心2022年4月29日披露“由于国家保供稳价政策效果明显,煤炭价格基本保持合理水平,2022年一季度煤制烯烃的平均成本为7,596元/吨,明显低于原油制烯烃的成本(9,600元/吨)”。这主要是由于原料在两种工艺的生产成本中占比有所不同。原油制烯烃中原料(石脑油)成本占75%,石油价格上涨对原油制烯烃成本影响较大;煤制烯烃中原料煤成本仅占22%,煤炭价格上涨对煤制烯烃成本影响相对较小,在煤价稳定运行期间,煤化工路线成本更低。
在“双碳”战略与油价高企的背景下,现代煤化工行业将向高端化、清洁化路线迈进,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将带来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亦将为煤化工领域的高端压力容器产品带来发展良机。
④现代煤化工产能持续扩张,带来对压力容器的巨大需求: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的《煤炭工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充分发挥煤炭的工业原料功能,有效替代油气资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着力打通煤油气、化工和新材料产业链,拓展煤炭全产业链发展空间。到“十四五”末,煤炭行业的建设目标为建成煤制气产能150亿立方米、煤制油产能1,200万吨、煤制烯烃产能1,500万吨、煤制乙二醇产能800万吨,完成百万吨级煤制芳烃、煤制乙醇、百万吨级煤焦油深加工、千万吨级低阶煤分质分级利用示范,建成3,000万吨长焰煤热解分质分级清洁利用产能规模,转化煤量达到2亿吨标煤左右。煤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为压力容器行业带来巨大需求。
2)炼油及石油化工行业:炼油及石油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产品覆盖面广,资金技术密集,产业关联度高,对稳定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保障国防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在国家政策的持续引导下,我国炼油及石油化工行业飞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由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迈进。炼油及石油化工行业是对压力容器需求最大的行业,主要需要大量的反应压力容器、换热压力容器与储存压力容器等,如炼油、乙烯等生产装置中的反应器、塔器等。
①炼油产品需求稳步提升,拉动炼油产能高速增长: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炼油产品的消费保持高速增长。成品油表观消费量从2013年的26,334万吨增长至2022年的34,500万吨,2020年主要受疫情影响导致成品油产量与需求下降,但2021年与2022年已回升至较高水平。2012年至2022年,我国炼油产品消费的平均增速为3.60%,相比之下全球平均水平只有0.90%,美国为0.90%,欧盟为-0.40%,日本为-3.30%。在消费需求的拉动下,我国炼油能力与产出在近年来均呈现高速增长。2022年,中国的炼油能力增至每年9.2亿吨,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炼油国,反映我国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了新跨越。我国炼油能力从2011年的1,301.50万桶/日增加至2022年的1,880.00万桶/日,平均增速为3.40%;炼油产品产出从2011年的868.60万桶/日增加至2022年的1,840.00万桶/日,平均增速为7.06%。我国的原油产量从2017年的19,151万吨增长至2022年的20,467万吨,平均增速为1.34%。我国原油加工量从2017年的56,777万吨增长至2022年的67,590万吨,平均增速为3.55%。
②我国炼油及石油化工行业向规模化、大型化发展,促使行业投资稳步增长: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化工品和新材料的需求快速增长,需要炼油及石油化工的产能快速增长。“十四五”期间,我国将继续投产一批大型炼化一体化装置,预计炼油能力将新增1亿吨左右,同时新增乙烯产能1,110万吨,新增芳烃或对二甲苯产能1,020万吨;“十四五”期间,我国石油化工行业投资规模将超过10,000亿元,设备费用约占石油化工项目总投资的50%(其中非标压力容器设备占总投资的30%),石油化工非标容器设备投资将超过3,000亿元。根据中国石化杂志数据,2025年我国炼油能力可达9.8亿吨,乙烯总产能突破5,000万吨,成为世界第一大炼油和乙烯生产国。
随着我国大型炼化项目的不断建设投产,炼油及石油化工行业逐步向规模化、大型化发展,促使行业投资稳步增长。中石油、中石化炼厂平均规模分别达到765万吨/年和844万吨/年,已超过759万吨/年的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新建成或改扩建的炼油项目基本都在千万吨级以上,乙烯项目在百万吨左右,使得炼油及石油化工行业配套使用的压力容器向大型化、高参数化的方向发展,行业内千吨级的加氢反应器和上万立方米的天然气球罐等大型压力容器已经开始投入使用。受限于压力容器行业的整体制造水平,炼油及石油化工行业用大型压力容器仍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能够充分消化公司未来新增的产能。
③炼油及石油化工行业向绿色低碳化的方向发展:我国已经确立了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因此炼油及石油化工行业需要保持绿色低碳发展,但中长期内石油仍然是炼化行业的主要原料。
2017年12月5日,国家发改委与工信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石化产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要依法依规淘汰能耗和排放不达标、安全水平低、职业病危害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实施清洁生产改造,从基础设计至生产运营阶段全流程推动工艺、技术和装备不断升级进步,从源头上减少三废产生”。炼油及石油化工行业正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与整合,摒弃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以及装备先进的节能环保设备已经成为了行业的发展共识。
2021年5月国家发改委部署落实遏制“双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导致多地化工项目审批有所收紧。2021年8月,国家发改委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既要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也要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2021年12月,工信部先后出台了《“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制定了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石油和化工行业原料用能占到全国原料用能总量的70%,将原料用能从能耗总量控制中移出,使行业内新增项目不再受“能源消耗总量”考核指标的限制,有利于炼油与石油化工行业的项目投资保持稳定。并且,我国规划“十四五”期间新增乙烯产能3,832万吨,炼化与石油化工设备需求仍有增长空间。
炼油及石油化工行业向绿色低碳化的方向发展将引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整合,为压力容器行业内的优质公司带来了新的成长点与业务机会,能否通过技术和工艺的进步满足客户节能减排、清洁降耗的产品需求已成为重要的行业竞争力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受益于炼油产品需求的增长与行业内百万吨乙烯、千万吨炼油、大型煤制油、西气东输等特大工程的相继实施以及我国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的陆续投产,炼油及石油化工领域的压力容器需求规模将持续增长。同时,随着炼油及石油化工行业向规模化、大型化、绿色低碳化的方向发展,拉动行业投资与市场潜力的稳步增长,将带动压力容器行业进入新一轮产业发展周期。
3)基础化工行业:基础化工包含化学原料、化学制品、化纤、塑料、橡胶、农化制品等二级行业,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房地产、汽车、电子、冶金、纺织、医药、造纸等各个领域,其生产工艺流程都会大量使用到反应、分离、换热等压力容器。近年来,基础化工行业保持稳定增长,行业产能增加,行业集中度提高。2020年-2022年基础化工行业(中信)分别实现营业总收入15,009亿元、20,312亿元及25,402亿元,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61亿元、2,128亿元及2,447亿元。2023年1-9月,基础化工行业(中信)实现营业总收入18,831.66亿元,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77.44亿元。基础化工行业的高景气发展有利于上游行业企业的订单数量保持稳定。
4)光伏行业:2021年10月26日,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0%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0%,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0%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0%以上,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2030年前,新能源相关行业的格局将面临调整,光伏、风电与核电有望成为电力行业的主导能源,进而提升光伏市场容量。2021年,《关于引导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促进风电和光伏发电等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提出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以促进风电和光伏发电等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2020年至2023年,我国分别实现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48.2GW、54.9GW、87.4GW与216.88GW,同比分别增长60.0%、13.9%、59.2%、148.1%,连续10年居全世界第一。截至2023年末,全国累计光伏发电装机容量610GW,占全球装机容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我国光伏市场将在“十四五”期间保持市场化建设高峰。作为光伏产业的上游,多晶硅是太阳能电池片的核心材料。2021年光伏行业实现稳步增长,全国光伏产业链与供应链总体保持安全稳定,多晶硅、硅片、电池片与组件产量分别达到50.5万吨、227.0GW、198.0GW、182.0GW,分别同比增长27.5%、40.6%、46.9%与46.1%。2022年全年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全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分别达到82.7万吨、357GW、318GW、288.7GW,同比增长均超过55%。2023年1-10月,全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分别为108万吨、440GW、393GW、360GW。光伏多晶硅的生产工艺,当前以改良西门子法为主,占据了全球光伏多晶硅生产的97%以上,但存在着高能耗、工艺繁杂等缺点。颗粒硅为工业研发追求的更加理想的工艺,不仅生产工序简单,还具备低碳低耗、高质量、高转化率的绿色环保特质和优点,是目前最符合双碳目标能耗标准的新一代硅基原材料。
在光伏产业政策的持续驱动下,国内多晶硅厂商技术不断革新、生产成本不断下降,我国多晶硅行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产量持续创新高。由于颗粒硅的自动化与低碳化的优势,产能不断释放。未来随着国内多家龙头企业的优质产能逐渐投产,国内外高成本产能逐步退出,行业格局将持续优化。多晶硅与颗粒硅的生产需要大量使用换热压力容器、分离压力容器等相关设备,并且对设备的质量以及可靠性要求很高,近年来光伏产业的持续高速发展为高端压力容器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鉴于我国光伏行业持续高景气,需求增量将通过硅片市场紧缺传导至上游压力容器设备制造商。
5)医药行业: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的结合,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产业。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庞大的人口规模带来不可小觑的医疗卫生市场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保障制度的逐渐完善、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医疗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我国医疗卫生费用支出逐年提高,医药制造业整体处于持续快速发展阶段。2020年至2023年1-9月,我国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24,857.30亿元、29,288.50亿元、29,111.40亿元与18,419.9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5%、17.83%、-0.60%与-3.40%,整体市场规模保持在较高水平。
医药行业是集高附加值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我国也一直将医疗产业作为重点支柱产业予以扶持。相关扶持政策激励医药产业创新和产能扩张,推动制药设备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上述政策支持将进一步提升医药行业的市场规模。我国作为医药生产大国,对于冻干机设备的需求也将持续扩大,国内冻干机市场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另外,随着近年来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水平的不断升级、环保意识和健康意识的日益增强,对于药品、保健品和冻干食品的需求也在逐渐加大,这也将进一步带动冻干机市场的发展。
下游行业对压力容器设备的需求,为公司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基础化工、煤化工、炼油及石油化工、光伏与医药等行业在产量和消费量不断增长的同时,亦面临着行业的结构调整和整合。淘汰落后的技术设备,摒弃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装备先进技术、低能耗、低污染的设备是以上行业领域的主旋律,因此需要有高技术含量的大型压力容器设备以匹配产能。
(5)压力容器行业发展趋势:随着“碳中和”“碳达峰”相关规划政策的陆续出台,基础化工、煤化工、炼油及石油化工等传统行业开始向绿色、环保、节能方向转型发展;同时,国家政策大力培育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力容器行业的发展呈现石化设备大型化、业务方向一体化、高端化、集成化与模块化以及高效节能化,向绿色能源领域发展的趋势,具体如下:
1)石化设备大型化:炼厂规模和炼油装置大型化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是世界炼油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但要实现炼厂规模和炼油装置大型化必须首先实现石化设备的大型化。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世界上炼油业发达的国家就已开始逐渐进行炼油厂的大型化,出现了以美国埃克森公司贝汤炼油厂和维尔京群岛的圣克罗依炼油厂为代表的大型化炼油厂。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因炼油厂利润降低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炼油厂大型化更为人们所关注。由于制造成本、占地面积、管线阀门、生产效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较小的单元设备相比,使用大型化的单元设备具有明显的综合经济效益。其次,石化设备大型化也有利于制造单位提高年产值,节约投资和费用,降低成本与增加经济效益。石化设备日益向大型化发展满足了石化装置规模效益的需要,相应地对压力容器的用材、设计、制造、检验、运输和安装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2)业务一体化:随着下游客户对生产环节要求的细化,压力容器的订单需要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压力容器的生产将逐渐打通上下游产业链,趋向于业务一体化,即压力容器生产厂商既可以作为业务的总承包商负责整个项目,也可以作为分包商进行特定压力容器的生产。业务一体化不仅可以简化下游客户的采购流程和降低其采购成本,而且通过分工生产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提高生产效率。未来,业务一体化趋势将越发明显,压力容器制造商将逐渐从单一产品向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工程化、整合化迈进。
3)高端化、集成化与模块化:随着现代工业的不断进步,压力容器的应用场景亦变得愈发复杂,随着下游行业对化学反应发生条件、介质存储要求的需求不断提高,对加热、冷却、反应、分离过程中多种工艺流程的精细化管理及成本把控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高端压力容器产品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而模块化及集成化将会成为评判产品性能优越与否的重要考量因素。模块化的主要优势包括:第一,节省时间与工期更短;第二,具有便利性,提供成套设备一站式方案;第三,实现更好的预算控制与更少的现场人工;第四,降低项目风险,避免因缺乏劳动力而推迟项目。
由于压力设备的下游行业一般涉及加热、蒸发、冷却、分离及低高速的混配反应等多种工艺流程,各个工艺流程反应设备的装配较为复杂,传统的压力设备无法独立运作以实现完整的工艺过程。模块化压力设备在进料-反应-出料每个步骤均能以较高的自动化程度完成预先设定好的反应步骤,对反应过程中的温度、压力、力学控制、反应物及产物浓度等重要参数进行严格的调控,在地理、工程施工条件复杂的环境中,具备十分明显的效率优势。
4)高效节能化,向绿色能源领域发展: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日益重视现代工业装置的经济性与高效性,进而导致石化、电力、冶金、天然气等工业不断向高温、高压、深冷等方向发展,如煤直接液化反应器设计温度达到482.0℃高温环境,液化天然气涉及温度达到-196.0℃,液氢温度达到-252.8℃,液氦达到-268.9℃。在促进节能减排的全球经济共识下,极端环境的压力容器需求越来越大,但极端环境往往也会影响材料的服役性能和压力容器的失效机理。
因此,在国家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政策要求的激励和推动下,压力容器行业将通过不断地提高自身运行效率,利用清洁能源,应用新材料、新技术,通过绿色设计实现轻量化等手段,达到更加节能、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