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更多+
1、缆索产品的基本概念:缆索通常为桥梁或者其他空间建筑结构的主要承重或传力构件,由高强度钢丝经绞制、绕包、挤塑、定位、标记、制锚等工艺制造而成,具有抗拉强度高、弹性模量高、破断延伸率高、防护性能好、使用寿命长、制造精度高等特点。缆索产品根据受力特点和应用领域不同,通常分为拉索产品和悬索产品。拉索为连接两点的缆索,主要起锚固两端的作用,类似日常生活中的锚固电线杆的斜拉绳索所起作用,一般应用于斜拉桥、拱桥等桥梁结构以及大型公共建筑项目;悬索为悬挂在两点之间的缆索,主要起承受荷载的作用,类似日常生活中的晾衣绳索,一般应用于悬索桥。
2、缆索产品的主要应用领域:缆索产品主要用于桥梁和大型公共建筑项目,包括斜拉桥的斜拉索、悬索桥的主缆预制索股及主缆吊索、拱桥的吊索、各种锚固和限位结构索股、大型公共建筑的顶棚吊索以及海上钻井平台的锚泊系统等。
(1)缆索在大型桥梁中的应用:桥梁是指架设在江河湖海上,使车辆行人等能顺利通行的建筑物,按照结构体系划分可分为梁式桥、斜拉桥、悬索桥、拱桥四种基本类型。梁式桥由于自身结构特点导致跨径相对较小,一般建在水域较浅处,已较难适应现代大跨径桥梁的建设需求,因此现代桥梁建设中较多采用的是斜拉桥、悬索桥、拱桥等类型,其中又以斜拉桥和悬索桥为主。
①斜拉桥的发展概况:斜拉桥也称斜张桥,是将主梁用许多拉索直接拉在桥塔上的一种桥梁,由承压的塔、受拉的索和承弯的梁体组合起来的一种结构体系,可看作是拉索代替桥墩的多跨弹性支承连续梁,具备多项优点。斜拉桥的主梁一般采用混凝土结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或钢结构,索塔大多采用混凝土结构,斜拉索则采用高强材料(高强钢丝或钢绞线)制成。斜拉桥是200米至800米跨径范围内最具竞争力的桥型,在大江大河及入海口的软土地基或不适应修建悬索桥锚碇的地区,斜拉桥的跨径具有更大的发展余地。
瑞典1955年建成的主跨183米的Stromsund桥,标志着现代斜拉桥修建的开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的斜拉桥数量大幅增加,主跨长度亦不断突破:1977年的法国勃鲁东桥主跨达320米,1983年的西班牙卢纳桥主跨达440米,1992年的挪威斯卡恩圣特桥主跨达530米,1992年的上海杨浦大桥主跨达602米,2005年的南京长江三桥主跨达648米,2008年的苏通长江大桥主跨达1,088米。而在材料应用方面,斜拉桥的种类已从早期的钢斜拉桥,发展到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结合梁(叠合梁)斜拉桥、混合梁(即边跨混凝土梁与主跨钢梁连结)斜拉桥等多个种类。
我国早期斜拉桥建设所需的拉索主要依赖进口。从第一座主跨超过400米的大跨径斜拉桥——南浦大桥(其拉索产品全部由公司提供)开始,国内大跨径桥梁的斜拉索基本由国内缆索企业提供,打破了国外企业垄断的局面,开创了我国缆索行业快速发展的时代。而伴随着我国基础建设投资的高速增长,缆索行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我国大型斜拉桥的建设。
②悬索桥的发展概况:悬索桥又名吊桥,是以承受拉力的缆索或链索作为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上部结构包括主缆、塔、加劲梁及吊索,下部结构包括支承塔的桥墩、锚固钢缆的锚碇、锚台等,其承重主要通过悬索及其支承锚固系统传递至地面。悬索桥在各种类型桥梁中的跨越能力最大,当跨径大于800米时,悬索桥方案几乎具有垄断地位。
现代意义上的悬索桥最初起源于美国,并随着都市化进程而蓬勃发展。20世纪30年代,美国建成了两座跨径超过千米的悬索桥——主跨1,067米的华盛顿桥和主跨1,280米的金门桥。20世纪80年代主跨1,410米的英国亨伯尔(Humber)悬索桥建成,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的悬索桥建设热潮。1998年,日本建成了主跨1,991米的明石海峡大桥,此举创下20世纪悬索桥跨度的世界纪录。
我国的大跨径悬索桥始于1995年建成的汕头海湾大桥(主跨452米),该桥全部使用公司提供的悬索产品。此后,我国相继建成江阴长江公路大桥(1999年)、润扬长江公路大桥(2005年)、舟山西堠门大桥(2009年)、泰州长江大桥(2012年)等多座跨径超过千米的大跨径桥梁。
我国桥梁行业的快速发展亦带动了我国悬索桥建设的迅猛发展,从而推动我国悬索制造工艺技术的进步,并逐步走向世界市场。目前全球跨径最大的自锚式悬索桥——美国旧金山—奥克兰海湾大桥即应用上海浦江缆索股份有限公司所产悬索产品,体现了我国悬索产品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2)缆索在大型公共建筑中的应用:在其他建筑上,缆索能充分发挥其高强度抗拉性能的特点,可以做到跨径大、自重小、材料省、易施工,而被广泛应用于体育场馆、会展中心、机场、大型管道等以缆索为受力构件的大型公共建筑结构中。上海世博会多个场馆及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等国内知名建筑物均采用了上海浦江缆索股份有限公司的缆索产品。
缆索产品应用领域分析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公布的《2023-2028年缆索市场发展战略规划分析及投资规模前景可行性评估预测报告》
3、缆索工程行业的特点:
(1)缆索产品具有寿命周期:由于缆索结构在整个桥梁结构体系中对损伤最为敏感,再加上疲劳和锈蚀等损伤更容易造成缆索耐久性大幅降低,甚至导致缆索断裂,使得缆索实际寿命一般不超过30年,远低于桥梁上的其他构件。在实际运行中,桥梁缆索一般在新桥建设完成15年左右就逐渐进入换索周期。
(2)为了应对大型项目招标要求需要预留产能:桥梁工程在铁路、公路整体工程中具有关键性的连接作用,其工程进度、质量等关系到整个交通工程的项目进展。而桥梁缆索通常在主塔建设完工后、桥面铺设之前安装架设,在桥梁建设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缆索产品是否能够按期交付安装直接影响到桥面架设及整个桥梁的建设进度。
针对缆索在桥梁建设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在大型桥梁工程建设项目的招投标过程中,项目招标方通常会在招标文件中对缆索制造企业提出预留产能的要求,即投标人已接订单的数量与该项目招标的数量之和不得高于投标人总产能的一定比例(该比例小于100%),或要求投标前的剩余产能达到该项目投标数量的一定倍数,以满足该项目的产能需求。该条款的设立主要为了防止缆索制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承揽的工程项目对缆索的需求总量超过其自身的生产能力,从而在规定的期限内不能够按期完成招标项目产品的交付,影响工程建设的总体进度。因此,为了方便参与竞标新项目,行业内企业通常需要预留部分产能。
以国内主要的桥梁缆索供应商法尔胜和浦江缆索为例,法尔胜目前缆索产品产能为7.5万吨,2012年、2013年和2014年1-9月的综合产能利用率分别为36.37%、29.87%和59.73%3;浦江缆索的缆索生产能力为4万吨,报告期内的年均产量约为18,566吨,综合产能利用率约为46.42%,上述两家企业均有大量预留产能。
(3)具有参与大型桥梁项目能力的缆索制造企业较少:缆索在作为大跨径桥梁的主要承重及受力单元的同时还被要求具备美观效果,对于缆索设计能力、缆索制造技术、生产设备先进性、生产资质、生产规模、配套锚具生产能力等各方面及缆索企业以往的工程业绩等均有较高要求。目前,我国缆索工程行业内能够承接大跨径桥梁(以斜拉桥、悬索桥为主)工程的企业数量较少,主要有:中铁大桥(郑州)缆索有限公司、重庆万桥交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法尔胜缆索有限公司、巨力索具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浦江缆索股份有限公司等。
4、行业竞争格局及市场化程度:桥梁缆索行业在人才、技术、业绩、规模及资金等方面存在较高的壁垒,导致能够进入桥梁缆索行业且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数量较少,行业集中度相对较高。通常情况下,为了选择最佳供应商,达到项目投标条件的缆索生产企业均会被允许参与项目竞标,从而造成单个项目的投标竞争较为激烈。从全球范围来看,大型缆索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中国、韩国以及欧美地区。从技术角度看,我国的缆索生产技术主要采用PPWS编索法,而欧洲国家主要采用AS编索法,与我国缆索生产技术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看该行业是竞争充分、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
5、产业发展前景分析:随着我国缆索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制造技术的成熟,国产缆索产品不仅广泛应用于国内桥梁工程建设项目,还逐步进入国际市场。国内企业生产的缆索产品在国际上得到认可主要得益于产品技术水平的提高及相对较高的产品性价比。一方面,随着国内缆索企业加大缆索相关技术的研发力度,目前缆索产品相关指标已能满足国际标准或桥梁建设所在国家的质量认证标准;另一方面,随着国内企业项目经验的积累和先进设备的使用,缆索产品的生产效率逐步提高,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产品价格普遍低于国外同类型产品。在质量和价格的双重优势下,国内的缆索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日益提升,并得到了国际客户的普遍认可。
目前,国内缆索产品已经辐射到亚洲和北美两大桥梁工程建设的密集区域,成功应用于美国旧金山—奥克兰海湾大桥、印度孟买的班德拉-沃里跨海大桥等世界知名桥梁工程项目中。海外市场的开拓为我国缆索产品出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而为缆索行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4)路桥建设的市场化运作推动缆索行业有序竞争:从30年前世界银行为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提供贷款后,我国逐步推行国际竞争性招投标、FIDIC(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合同管理和工程监理制等国际通行的市场经济运作工程建设管理方法。经过十几年建设项目管理实践,工程管理从单纯依靠行政手段逐步向“重合同、守程序、讲科学”的依法管理方向过渡。1998年原交通部推行了“四制”管理,即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项目合同制,确立了路桥建设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目前,桥梁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方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主要通过面向符合条件的缆索工程企业招投标方式(包括公开招投标和邀请招投标),并对投标方项目经验、产品质量等多个指标进行综合考量,最终确定中标企业。路桥建设的公开市场化运作,降低了桥梁缆索产品招标过程中的寻租风险,推动了缆索行业的有序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