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更多+
2021年中国粒细胞刺激因子市场竞争战略研究预测及重点企业竞争力分析
粒细胞刺激因子主要由人体的单核巨噬细胞系分泌产生的酸性糖蛋白,系刺激造血细胞增殖、分化以及功能调节所必须的一类造血细胞生长因子,能明显促进中性粒细胞数量和功能的恢复(中性粒细胞是人体免疫防御中的主力部队,大多数病菌是被中性粒细胞清除的)。
①肿瘤治疗领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骨髓抑制性化疗最严重的血液学毒性,中性粒细胞减伴发热是最主要的临床并发症。2016 年的《中国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多中心、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数据显示,1139 例患者中共出现 784 例次发热,粒缺持续 7 天、14 天、21 天、28 天、35 天、42 天、56 天发热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 60.9%、75.8%、81.9%、83.0%、83.0%、87.8%及 99.7%。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持续时间与感染甚至死亡风险直接相关,严重影响了化疗药物相对剂量强度与既定周期,临床上不得不降低药物剂量、延迟治疗时间或更改方案,最终难以达到预期的疗效。因此,预防或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保证足剂量化疗或密集化疗的根本。《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专家共识》(2019 年)、《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规范化管理指南》(2017 年)、《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国诊疗指南》(2017 年)均推荐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作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一线用药。
此外,近年来,免疫治疗已经成为肿瘤治疗的热点,国际权威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提出肿瘤治疗方法已呈现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四足鼎立的局面;2016 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将癌症免疫治疗列为“年度重大研究进展”。基于良好的治疗效果,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逐渐被应用于肿瘤免疫治疗领域。未来,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联合单抗药物、联合放疗将可能广泛应用于肿瘤的免疫治疗,以提高癌症治愈率及患者生存率。
②其他临床领域:除肿瘤治疗领域外,基于作用机制特点,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还应用于其他疾病的临床治疗,临床中的其他应用主要包括:治疗骨髓发育不良综合征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治疗先天性及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应用于辅助生殖,可提高胚胎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新应用领域的不断探索,将推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市场的持续增长。
粒细胞刺激因子市场规模: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根据血浆清除率可以分为长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与短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长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与短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比较降低了血浆清除率,延长了半衰期。
长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与短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在适应症、作用机制与疗效、用药频率、安全性、价格等方面的对比情况如下:
据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公布的《粒细胞刺激因子“十四五”投资战略-2021-2027年中国粒细胞刺激因子行业市场发展战略分析及投资前景专项预测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8 年度,我国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销售规模约为 49.82 亿元,长效和短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保持同步增长的趋势。其中,短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2018 年销售规模约为 30.62 亿元,2014-2018 年短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销售额的复合增长率约为 5.87%,市场规模稳步增长。2019 年,短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市场规模保持平稳。
③市场竞争格局:截至目前,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国内上市产品厂商有近 20 家,竞争相对较为激烈,前三大厂商占据了超过 60%的市场份额。2016 年至 201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