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建数据系统、专业顾问团队为各领域企业、机构提供专业的市场咨询及市场地位认证服务
400-1050-986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市场资讯 > 热点资讯
2021年TOD模式全产业结构分析预测及项目投资战略规划可行性评估预测


(1)TOD模式已经成为助推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作为集约化用地的典范,TOD上盖开发模式在中国香港、东京、首尔等国际大都市都出现过众多经典案例。

与地铁无缝接驳的TOD上盖开发是地铁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TOD上盖开发模式对城市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以公交枢纽为载体的TOD上盖开发,提高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保证了土地价值的最大化利用。

TOD上盖开发设计理念分析

 

(2)减振降噪是TOD上盖开发的重要前提:TOD上盖开发具有“轨道交通+居民/商业楼宇”双重性,其振动与噪声控制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居民生活品质和上盖物业的商业价值。地铁运行的振动和二次噪声对上盖建筑影响较大;振动与噪声的控制效果直接影响上盖开发的效果(尤其是居民对住宅项目的购买意愿、购买价格)。然而现阶段地铁上盖开发噪声与振动控制散落在各个专业和环节中,没有责任主体,易造成误差累积,致使最终控制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扰民投诉激增,物业品质饱受质疑。同时造成诸多资源浪费,也无法追究责任。目前,TOD上盖建筑减振降噪效果亟待提升,因噪声与振动控制规划建设缺失而逐步暴露出问题,而且饱受振动噪声高投诉的困扰。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飞速发展和城市建设用地的日益紧缺,全国各大城市正在大力开展地铁车辆段TOD上盖开发。例如,北京目前已建成四惠、郭公庄、平西府、五路居等四个地铁车辆段上盖项目,并有北安河、东小营、张家湾、榆树庄等10多个在建和25个规划车辆段上盖项目。广州地铁目前也在开展轨道交通TOD建设,规划了萝岗、岐山、官湖、陈头岗等20多个车辆段的开发。国内其他城市,诸如上海、深圳、成都、武汉、重庆等20多个城市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车辆段上盖开发。据《交通噪声》文章显示:“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全国城市轨道交通上盖开发项目将达到200个左右,面积超过5000公顷,据公开文献显示,国内上盖开发带来的减振降噪市场需求将达到100亿元左右。”

(3)上盖开发采用噪声与振动专项精准治理模式成为共识与趋势:上盖开发噪声与振动控制也是轨道减振降噪的一部分,但鉴于噪声与振动控制对TOD上盖开发的价值和重要意义,所以对TOD上盖的减振降噪改变现有分散治理模式,确立专项治理服务提供商,明确责任主体,实现上盖噪声与振动水平的精准控制,减少误差累积,提高土地商业价值,确保上盖开发的噪声与振动控制实现“方案最佳、成本最优、责任清晰、品质可靠”的目的。

目前,对上盖开发进行专项精准治理已经成为业内的共识与趋势。为加大土地综合开发力度,新建地铁的车辆段原则上都要进行上盖开发,其减振降噪相关的防治需求明确,专项治理模式市场空间较大。

4、轨道智慧运维与病害治理市场发展情况:国家政策大力推进“智慧交通”发展工作,印发了《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推进智慧交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等文件,明确指出要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管理,有效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建管养智能化水平。密集出台的国家政策为行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020年3月12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印发《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决策,为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绘制发展蓝图,将智慧城轨建设作为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

智慧城轨建设蓝图分析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明确在自主创新基础上,围绕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大力应用新技术革命成果并与城轨交通深度融合。围绕轨道智慧运维与病害治理市场制定了以下具体目标:

标准体系

2025年目标

2035年目标

智能基础设施体系

基本建立轨道、桥隧状态寿命及维护关键参数评估体系;构建智能化工务运行维护保障体系;初步建成安防智能化检测平台;初步建立振动噪声环境影响监测及智能化仿真分析平台;探索车辆、弓网、轨道、桥隧及环境多元耦合的综合评价分析平台;建设轨道、桥隧状态及噪声与振动控制综合智能化管理平台,基础设施的运维数字化和智能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建立完善的轨道、桥隧状态寿命及维护关键参数评估体系;建成智能化桥隧维护保障体系与管控平台和振动噪声仿真平台;建成安防智能化检测平台;建成高度集成的接触网(轨)、轨道、桥隧及环境多元耦合的综合评价分析平台,智能基础设施关键技术应用进入国际领先行列。

智能运维安全体系

车辆、能源、通信、信号等智能运维系统在全行业推广应用,日常检修效率和车辆整体可靠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车辆运维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发布实施;建立基于大数据的线桥隧、通信信号以及机电设备等多专业设备智能运维体系和行业标准;基本建成列车调度指挥、运行控制、行车作业等关键系统安全保护和风险评估的标准化体系;建成与城轨交通客流特点相适应智能安检新模式;建成基于乘客行为分析和市政交通的综合应急管理系统;全行业运营安全和设备保障等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覆盖城轨全行业的智能运营安全和综合运维体系全面建成;行业技术标准发布实施,部分技术标准进入国际标准体系;全行业运营安全和设备保障等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智慧运维与病害治理作为国家城市智慧城轨建设目标之一,预计未来市场空间巨大。同时,目前的城市轨道交通运维生产与病害治理,存在智能化程度低、人力资源摊薄成本较高等问题,有效地降低运维管理成本,保障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是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智慧运维与病害治理是新的蓝海市场,前景大有可期。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公布的《2021-2027年TOD模式行业发展战略研究及投资潜力预测评估报告

(4)市域(郊)铁路的噪声与振动治理市场发展情况:

1、市域(郊)铁路在政策的推动下,将获得较快发展:加快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是当前国家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之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市域(郊)铁路是实现都市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2020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改委等单位《关于推动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加快发展的意见》(国办函〔2020〕116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市域(郊)铁路主要布局在经济发达、人口聚集都市圈内的中心城市,联通城区与郊区及周边城镇组团,采取灵活编组、高密度、公交化的运输组织方式,重点满足1小时通勤圈快速通达出行需求,设计速度宜为100-160公里/小时,平均站间距原则上不小于3公里,早晚高峰发车间隔不小于10分钟。

线路尽可能串联5万人及以上的城镇组团和重要工业园区、旅游景点等。在充分利用既有资源的基础上,重点支持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财力有支撑、客流有基础、发展有需求的地区规划建设都市圈市域(郊)铁路。按照发改委会议要求,未来五年,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这三大区域新开工建设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约1万公里,到2025年基本形成区域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骨架网络,形成城市群1-2小时交通圈和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

另外,《意见》要求加大市域(郊)铁路沿线和站点及周边土地综合开发强度,积极推广地下空间开发、轨道交通上盖物业综合开发等节约用地的技术和模式,打造站城融合综合体。综上,十四五期间,市域(郊)铁路建设将掀起新一轮建设高潮。

2、市域(郊)铁路建设,必将带动相应的噪声与振动治理市场发展:市域(郊)铁路主要运行于地面,线路两边人口稠密、企业众多,噪声与振动影响范围更广、更复杂,需要进行专项的治理,预计市域(郊)铁路采用高等级、特殊等级减振降噪措施的路段将会增加,以减少噪声与振动对环境的影响。

因此,随着市域(郊)铁路的大规模建设,必将带动市域(郊)铁路的噪声与振动治理市场的大发展。

手机验证
请您输入您的手机号,我们将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 输入手机号:

  • 图片验证码:

  • 输入验证码:

您的订单已提交
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能联系
注册
  • 联系人:

  • 联系电话:

  • 企业名称:

  • 手机:

  • Email:

  • 其他要求:

    您可以留下您的疑问,待我们沟通时能更好的解决。您提交订单后,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网页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