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建数据系统、专业顾问团队为各领域企业、机构提供专业的市场咨询及市场地位认证服务
400-1050-986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市场资讯 > 热点资讯
“十四五”数字社会治理行业市场规模发展趋势分析及投资战略项目可行性研究


1)数字社会治理体系行业现状:

①数字社会治理的内涵:社会治理是指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等多元主体通过监管、合作、协商等方式,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进行引导和规范,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数字社会治理是指以数字化整体驱动社会治理方式变革,通过精细感知、精确分析、科学决策提升社会治理智慧化水平。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构建数字社会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社会治理进入数字化发展阶段。《“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数字社会治理体系”,“到2025年,基本形成党建引领、服务导向、资源整合、信息支撑、法治保障的数字社会治理格局。……新型智慧城市分级分类有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稳步开展,城乡信息化协调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数字社会治理体系的构建提升了我国社会治理水平,有助于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细化,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作为数字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和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法治化、专业化的重要抓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快速的城镇化、人口的聚集伴随着经济的繁荣,但也加大了城市管理的难度。为应对人口、资源、环境等对城市发展的挑战,顺应城市精细化、智能化管理的要求,2008年以来,我国将智慧城市作为城市管理的首选手段,通过通信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城市交通、医疗、教育、环保、市政管理等关键领域数字化和智能化,实现管理和资源利用效率提升,逐步缓解“城市病”问题,提升城市竞争力。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八部委于2014年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为弥合城乡“数字鸿沟”,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数字乡村理念应运而生。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数字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的重要手段。智慧城市历来是数字社会治理的重点领域,数字乡村的发展历程还相对较短,以智慧城市的建设经验和技术为基础,数字乡村建设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②数字社会治理参与方:我国各级政府相关的职能部门承担社会治理的具体管理及实施职责,包括发展及改革委员会、住房及城乡建设部门、公安部门、交通管理部门、教育部门、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农业农村管理部门等,涉及的部门范围较广,因此,需成立牵头机构协调推动实施。以智慧城市建设为例,早期探索阶段,智慧城市建设主要由住房及城乡建设部负责牵头推动,由于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多部门协调,后续随着智慧城市建设推进的不断深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部际协调工作组成立并承担起智慧城市的统筹牵头工作。各类社会组织、公众作为社会治理中的被管理方及监督方,也是数字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主体。

③数字社会治理行业:数字社会治理是一项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并与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综合性要求较高,因此数字社会治理行业市场化程度较高,一般由各专业领域市场主体共同参与。智慧城市建设通常划分为四个层级: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分别承担数据采集、信息互联、信息处理交换以及深化应用的职责,涉及环节包括软硬件开发制造、通讯网络接入、系统集成、管理运维等。数字社会治理行业主要由硬件设备制造商、软件平台开发商、数据内容连接和计算处理服务商、系统集成商、运营服务商等构成。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公布的《2022-2028年中国数字社会治理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分析及投资可行性研究预测报告

2)数字社会治理行业发展历程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是数字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由于数字乡村建设历程还相对较短,智慧城市的发展历程能够代表性地体现出数字社会治理行业的发展过程。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内涵也不断发生变化,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智慧城市的概念转变成为新型智慧城市。这三个阶段包括萌芽阶段(2010年之前)、探索试点阶段(2010-2015年)、体系创新阶段(2016年-至今)。

①萌芽阶段(2010年以前)在智慧城市的概念提出之前,我国强调“数字城市”的概念,利用信息化技术如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传感器等,对城市重点要素进行自动采集和动态监测管理,在此基础上将包括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基础设施、人文、经济等有关的城市信息,以数字形式获取并加载上去,从而为政府和社会各方面提供广泛的服务。

在此阶段,一批地理信息机构和企业成长起来,研发出了一批GIS相关的软件产品,而且在很多地方政府都得到应用,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地理信息数据库。同时,政务方面的数字化也取得明显成效。在整个“十五”、“十一五”期间,电子政务一直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数字城市建设投入的重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从2002年开始,各垂直部委和地方政府围绕电子政务需要,推动的“十二金”工程,该工程最后建立起了相当数量的应用系统,这些成果都为后续国内智慧城市的发展和试点奠定了一定基础。

但是,数字城市相对于智慧城市而言,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只能算作是智慧城市的萌芽阶段。首先,数字城市更强调的是数据的采集和传输,主要依靠的是传感、通信网络等底层技术,而智慧城市除了数据的采集和传输,更强调的是数据分析和智能决策辅助;其次,数字城市主要是依托的是互联网技术进行业务协同,而智慧城市则是利用包括传统互联网、移动互联、物联网等泛在技术实现更为广泛的业务协同;再次,数字城市强调的是数据本身的生产、积累和应用,而智慧城市考虑的是如何将这些数据资产变为服务;最后,数字城市的参与主体较为单一,主要是政府机构,民众、市场参与程度还较为欠缺。

②探索试点阶段(2010-2015年)2010年,物联网、移动互联技术应用加速,智慧城市的概念已经得到国内的认可,并引发了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的浪潮。2011年开始,我国从中央各主管部委到行业、省市,多点、多层次的智慧城市规划纷纷出台。这些规划从宏观政策引导、应用行业指南、扶持资金支持等多个层面形成了对智慧城市发展的强大政策推动力,为我国智慧城市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进入2012年下半年,在住建部的推动下,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工作正式启动。2013年1月住建部公布了第一批试点城市名单(90个市、区县、乡镇),配套了包括国开行、商业银行在内的4400亿授信额度。2013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再度确定103个城市为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加上其他如科技部、发改委、工信部等部委的“智慧城市类”试点,截至2015年末共规划了686个试点城市。其中,国家发改委的参与,对智慧城市投融资和项目申报都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

通过这一轮的试点工作,我国正式从数字城市转入到智慧城市阶段,国民对智慧城市的接受程度大幅提升。相比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在数据处理、应用、决策支持、互联互通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通过试点,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在数据采集和传输的技术和资源基础上,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实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的智慧化。

但在这个阶段,智慧城市发展也面临着较多困境:A.顶层规划和布局存在不足;B.重投入轻应用,在实施过程中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城市管理和民生项目实际落地的很少;C.条块分割明显,信息共享未能实现;D.对政府需求理解不深,后续操作性不高。

③体系创新阶段(2016年-至今)为解决此前智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条块割裂、信息共享困难等诸多问题,2015年12月,中央网信办、国家互联网信息办提出了“新型智慧城市”概念,并推动在深圳、福州和嘉兴市三地进行先行试点。2016年3月,在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以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利化、社会治理精细化为重点,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建设一批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2016年12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明确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行动目标:“到2018年,分级分类建设100个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到2020年,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取得卓著成效”。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智慧社会对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满足在技术和应用上创新和实用的要求,还要满足以人为本、协调融合、共建共享、数据驱动、统筹管理和安全可控等内在要求。相较于传统智慧城市,新型智慧城市在新技术、新模式上具备以下新特点:

A.新技术全面提升智慧城市供给能力首先,移动物联网技术正在增强智慧城市的泛在感知能力,尤其是窄带物联网(NB-IoT)、增强型机器通信技术(eMTC)、5G技术将为城市未来管理效率的提升、数据的智能化获取甚至是整个通信基础设施能力的改善创造条件。其次,区块链技术在数字货币领域的成功应用,将有助于新型智慧城市信任体系的建设,实现线上线下、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融合发展。最后,人工智能技术也在向新型智慧城市的各个领域渗透。目前,城市大脑、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领域都在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技术。

B.新设施正在全面增强新型智慧城市的服务能力一方面,我国正在打造安全、泛在、高速的空天海地一体的通信网络体系,智慧城市网络基础设施也在从之前的地基网络向立体化网络转变,同时基于该网络的大数据平台也正在搭建。另一方面,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也在提升,通过传感、无线技术增强了城市建筑、桥梁、道路、灯杆等基础设施“被感知”的程度。

C.新模式凸显新型智慧城市的共建共治共享新型智慧城市打破了传统的智慧城市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创新多种合作模式。相比传统智慧城市,新型智慧城市在建设过程中,企业的参与程度明显提升,通过构建生态的形式进入智慧城市建设的企业越来越多。政企协同的模式(如PPP模式等)正在创新,目前主要鼓励进入智慧医疗、文化、教育、卡通等领域,未来还需要对社会资本的盈利模式进行探索,通过开放开发和众包等创新模式让市民或者社会资本全面参与到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来。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专业编制《数字社会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为企业投融资、项目立项、银行贷款申请、批地申请等提供专业化优质服务。

3)行业发展状况及发展前景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人口城镇化率已由1978年的17.92%增长至2021年的64.72%。城镇化的进程对城市经济、资源利用、生活质量、时间成本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城镇化以及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管理者面临着资源、环境等方面日益严峻的挑战,提升城市精细化、智能化管理的水平是解决城市病的有效手段。

现阶段的智慧城市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如重视数据采集,轻视平台建设;重视项目建设,轻视顶层设计等。后疫情时期,智慧城市建设将在创新协同、为民服务、数据共享、产业赋能、安全保障、绿色低碳等方面出现新的发展导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社会治理进入数字化发展阶段。《“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数字社会治理体系”,“到2025年,基本形成党建引领、服务导向、资源整合、信息支撑、法治保障的数字社会治理格局。……新型智慧城市分级分类有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稳步开展,城乡信息化协调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标志着以智慧城市、数字乡村等为代表的数字社会治理行业进入全面快速发展的阶段。

4)主要产品及服务类型数字社会治理是指以数字化驱动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通过精准感知、精确分析、精准预测提升社会治理智慧化水平,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是其重要的实现手段。数字社会治理产品以智慧城市综合解决方案最为典型。

以智慧城市为例,其主要产品可按层级划分,第一层级为感知终端层的硬件设备,主要包括各类传感器、监控摄像机等;第二层级为通信网络层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网络设施、存储设施、计算设施等,其中存储与计算设施目前更多为云基础设施;第三层级为平台服务层的基础平台,主要包括应用支撑平台、物联网管理平台、CIM基础平台、云平台、智慧城市运营管理平台等,未来的平台服务层将更集成化、智慧化,即将各类基础平台的功能服务集成为一体,升级为“城市大脑”、“城市数智底座”等智慧基础设施产品;第四层级为城市应用层的各类应用系统,此类产品按应用领域可细分为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水务、智慧安防、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园区、智慧社区等数字化应用产品。

5)市场竞争格局及主要参与者数字社会治理产品以智慧城市为例,可划分为感知终端层、通信网络层、平台服务层和城市应用层。在不同的细分领域,参与者众多。

其中,感知终端层主要参与者包括智能摄像头、智能传感器、可穿戴设备等硬件设备制造商,代表企业包括华为、海康威视等;通信网络层参与者主要是三大电信运营商及通信设备提供商;平台服务层市场参与者包括互联网企业、系统集成商、软件开发企业,代表企业包括腾讯、阿里巴巴等;城市应用层在不同细分领域均有代表企业,如政务服务领域的南威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人工智能领域的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教育领域的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通过行业深耕和垂直整合确立了细分领域的竞争优势。

6)技术发展状况及未来趋势近年来,物联网、5G通信、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单一性技术已得到飞跃式发展,数字社会治理相关基础设施体系、信任体系和应用体系得到全面升级。未来,数字社会治理技术体系将进入“可视化——从粗放集成到精细耦合、可感知——从静态感知到动态认知、可计算——从虚实异步到孪生同频、可推演——从定性研判到定量推演”的更高级阶段,构建“数智融合”的城市数智底座成为各地数字社会治理建设的重点。数字社会治理的业务数据与人工智能融合的算法模型建设将是城市数智底座的关键技术支撑。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专业编制《数字社会治理项目商业计划书》为企业投融资、项目立项、银行贷款申请、批地申请等提供专业化优质服务。

3、数字社会治理行业发展趋势

1)新型城镇化为行业带来广阔发展空间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人口城镇化率已由1978年的17.92%增长至2021年的64.72%,但自2011年突破50%以后,其增速也逐渐降低。一方面,按照城镇化的一般规律,我国已经进入从关注城镇化发展速度到更加注重城镇化发展质量的阶段,在社会经济大环境的变化之下,增量转到存量、经济转到人本、外向转到内生、速度转到质量将会成为下一阶段城镇化的主流,对城市空间的资源配置、设施规划、生态建设,对乡村闲置土地的盘活利用、重新规划及整治整改均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在需求侧为我国国土空间治理行业整体带来了较为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城镇化的进程对城市经济、资源利用、生活质量、时间成本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城镇化以及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管理者面临着资源、环境等方面日益严峻的挑战,为提升城市精细化、智能化管理的水平,数字社会治理行业需求旺盛。

2)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地理信息产业经过几十年的长足发展,已逐步演变成以测绘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相结合产生的综合性产业。现代地理信息产业已形成从测绘设备到应用系统的完整产业体系,包括上游的设备制造业(包括测绘设备、人造卫星),中游的数据及软件业(包括测绘服务以及GIS软件行业)以及下游的系统和应用业(包括政用市场、商用市场和民用市场,政用市场包括城市规划、国土资源规划和监测、城市管理、能源及通讯、环境保护、灾害预警、疫情防控等)。公司所从事的国土空间与数字社会治理业务主要位于地理信息产业的中下游。

根据《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报告(2022)》,2021年我国地理信息产业产值达7524亿元,同比增长9.2%,近10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7.5%,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从业单位数量持续增长,吸纳就业人员作用明显,截至2021年末,我国地理信息产业从业单位数量超过16.4万家,同比增长18.5%;从业人员超过398万人,同比增长18.5%;截至2022年6月,主营业务包括地理信息及相关业务的上市企业67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32家,合计199家。未来,伴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地理信息技术的融合日趋紧密,我国地理信息产业也将日趋进步。

3)政府及社会资本对国土空间治理和数字社会治理的投资规模持续增长政府财政投入的加大推动了我国国土空间治理行业的发展,随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绿色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水平,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对国土空间治理行业的需求加大。根据财政部数据显示,我国全国公共财政支出中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子项支出金额已从2010年的1,330.39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283.16亿元,总体上保持增长趋势。

数字社会治理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城市因人口过快增长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得到有效缓解,并对城市智慧决策、精细管理、快速响应及居民劳动就业、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均做出积极贡献。近年来,我国一直将智慧城市以及新型智慧城市作为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任务进行推进,在政策及发展规划方面都给予了相关扶持。在国家“智慧社会”、“数字强国”的战略引导及政府和社会资本的进一步进入下,我国智慧城市相关领域的建设投资规模预计将保持较快增长水平。2023年我国智慧城市投资规模预计达到389.23亿美元,2016年至2023年预计复合增长率达14.82%。

4)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促进行业需求快速增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制度、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贯彻落实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战略决策,各地政府不断强化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空间治理相关要求,不断推进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数字经济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以数字化手段推进政府治理全方位、系统性、重塑性变革,构建整体高效的政府运行体系、优质便捷的普惠服务体系、公平公正的执法监管体系、全域智慧的协同治理体系,加快打造“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的现代政府,是空间治理的相关要求,也极大地推动了行业的快速发展。

《“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了建设数字中国的总目标,《“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为构建数字中国提供有力支撑。”数字中国建设的全面推进,促进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与地理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以及在政府治理、社会治理、产业民生等方面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国土空间治理行业和数字社会治理行业的发展。

2022年6月23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发【2022】14号),指出,“引领数字社会建设。探索城市信息模型、数字孪生等新技术运用,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化支撑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构建精准感知、智慧管控的协同治理体系,完善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持续提升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海洋资源保护利用、水资源管理调配水平。”

5)新型信息技术的迭代升级助推行业蓬勃发展新型信息技术的成熟以及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推动了传统治理手段的升级,产生新的需求,从而助推国土空间治理及数字社会治理行业蓬勃发展。

新型测绘技术等的发展,正推动国土空间规划和自然资源行业由二维平面的空间管控为主向三维立体的空间管控转变,对地观测和定位技术为自然资源动态监测和感知提供了先进技术手段,北斗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基于卫星遥感、航空遥感、无人机、倾斜摄影、物联传感技术等现代遥感监测技术,使得大规模、高精度、低成本二三维数据的获取更加便捷,三维地理实体建模技术的发展,可实现从物体表面与形状的表达到内部结构的表达,实现新型三维数据(倾斜摄影、激光点云)与传统数据(影像、矢量、地形数据、精细模型、地下管线)融合,三维场景的建模精度进一步提高。

数字孪生技术持续发展,理论建模、模拟仿真、软硬件升级整体推进,大规模地形、建筑、道路等自动实体建模技术不断发展,从城市到社区、园区、单体建筑、楼层、室内、设备等孪生场景构建技术不断突破,城市管理正从传统意义的治理逐渐转向信息化治理,对城市更精细更科学的管理需求不断呼唤新技术、新手段,并进一步反哺行业的快速发展。

手机验证
请您输入您的手机号,我们将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 输入手机号:

  • 图片验证码:

  • 输入验证码:

您的订单已提交
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能联系
注册
  • 联系人:

  • 联系电话:

  • 企业名称:

  • 手机:

  • Email:

  • 其他要求:

    您可以留下您的疑问,待我们沟通时能更好的解决。您提交订单后,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网页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