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更多+
水环境治理主要通过各种污水处理技术和措施,将污水中所含的污染物质分离、回收利用,或转化为无害和稳定的物质,使污水得到净化。目前市场主流的水环境治理和运维技术按传统原理划分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和生态法等,各类技术手段的特点及其在水环境治理过程中的应用如下:
由于污水中的污染物形态和性质是多种多样的,一般需要几种处理方法组合成处理工艺,达到对不同性质污染物的有效处理。目前行业内的治理方式正在由过去传统的物理法、化学法等治理方式向传统方法与生态法深度融合的治理方式转变。
物理法采用物理处理方法,包括底泥疏浚、引水冲洗、机械曝气等,分离回收污水中的污染物,在处理过程中一般不改变水的化学性质,适用于重污染、浑浊度高的水质。物理法工程量大、运行成本较高;同时,对污染严重的河湖进行底泥疏浚,易导致底层的沉积物发生悬浮和扩散,沉积物中的氮、磷营养盐及其所吸附的金属离子释放,使水体环境面临二次污染的风险。
化学法利用化学反应的原理和方法,分离回收污水中的污染物,向水中投加诸如混凝剂和除藻剂等,使污染物转化为无害或可再生利用的物质。化学法适用于工业废水处理和污水深度处理,能在短期内取得一定效果,但也存在着治理不彻底、成本高的问题,可能产生二次污染,引发新的生态问题。
生物法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使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被降解并转化为无害物质,适用于劣V类水质及以上地表水、生活污水、污废水深度净化,生物法避免了二次污染问题,但该系统需实时动态监控,受自然环境影响大,相对于其它处理技术而言,周期较长、见效较慢。
生态法运用生态修复技术,通过微生物和水生植物、水生动物等生态链中的一类或多类物种,消减水体中的氮磷等污染物,提升生态链的稳态。生态法基于生态系统恢复,适用于劣V类水质及以上地表水、生活污水、污废水深度净化,系统稳定运行后无需实时动态监控,能长期保持生态环境的自然和谐,且避免了二次污染问题,但相对于其它处理技术而言,周期较长、见效较慢。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在产业政策的大力扶持和政府财政的积极引导下,近年来我国水环境治理市场规模实现持续增长。根据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发布的《2021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报告》数据,2020年全国生态环保产业(环境治理)营业收入为1.95万亿元,其中水污染治理行业的收入规模达到7,338.30亿元,占比为37.52%,位居第二位;十四五期间,环境治理将保持10%左右的复合增速,2025年营业收入达3万亿元以上,按照水污染治理行业同口径占比测算,2025年水污染治理行业的收入规模1万亿元以上。水环境生态系统的组成图示如下:
水环境生态系统在非生物环境(光、含氧量、氮磷元素等外部无机条件)下,由分解者(菌群系统等微生物)、生产者(藻类、浮叶植物、挺水植物、沉水植物等)和消费者(淡水贝类、鱼类等动物体系)有机组成,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任何一个环节的严重破坏都会影响水生态系统的平衡。生态法致力于在污染水体中构建并维护水环境生态系统的平衡,逐步得到了行业和市场的认可。
目前主流的生态法的基本原理是重塑生态系统的内部平衡。在构建“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生态链条中,仅使用单一分解者、生产者或消费者均无法达到构建稳定水生态系统的目标。如:仅大量使用水生植物(沉水植物、挺水植物等)会导致水生植物泛滥,后续需要大量人工打捞、处理,运维成本高;仅大量使用鲢鳙鱼,水质提升效率不高等。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公布的《全球及中国水环境治理行业专项深度调研及投资规划指导可行性预测报告(2023版)》
2、水环境治理整体情况好转,但支流、次级支流和中小河流水质状况改善不明显:我国地缘辽阔,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拥有长江水系、黄河水系、珠江水系、淮河水系、辽河水系、海河水系和松花江水系以及西北诸河、西南诸河和东南诸河(闽浙片河流)等流域。
国家水质断面监测数据显示,2011年2022年,我国主要流域劣V类水质占比从13.70%下降至0.7%,整体情况明显好转。2022年3641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7.9%,与2021年相比上升3.0%;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7%,同比下降0.5%,均达到2021年水质目标要求。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
长江流域、西北和西南诸河、浙闽片河流和珠江流域水质为优;黄河、辽河和淮河流域水质良好;松花江和海河流域为轻度污染。尽管劣V类水质占比整体下降,但是国内不同城市环境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尚不匹配,部分城市存在水环境治理进度不均衡、重点流域水环境改善成效尚不稳固等问题,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2022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提出“重点流域干流和国控断面水质大幅提升,但支流、次级支流和中小河流水质状况改善不明显,省控、市控断面水环境形势不容乐观,部分河段仍存在劣Ⅴ类水体„„系统治理,协同推进。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从流域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抓手,强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各种生态要素的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以河湖为统领,统筹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推动流域上中下游地区协同治理,统筹推进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3、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支出持续投入:近年来,我国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改善环境质量的同时,生态环境保护也已经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抓手。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是连接环境与经济的桥梁,为使生态得到恢复,我国环保财政支出稳步增长。2011-2019年,国家财政环境保护支出从2,6401亿元增长到7,44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2.20%,2020年、2021年,国家财政环境保护支出金额分别为6,333亿元和5,536万元。
国家政策层面,对于发行人从事的城镇水环境综合治理、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及尾水提升、农村水环境治理及资源化利用、流域水环境综合保护等各块业务都是鼓励和支持的。“十三五”期间水环境治理投资规模约为7,344亿元,“十四五”期间或进一步加码至万亿规模。发行人各块业务均具备良好的需求前景。
从行业供给层面来说:我国水环境治理行业参与者大体可分为综合性水环境治理企业和专业水环境治理专业公司两类。其中综合性水环境治理企业通常承接了集建设、投资、运营为一体的的综合性水环境治理项目。专业的水环境治理专业公司则对不同区域的水体生态系统、对不同的生态系统参与者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形成了独特的水环境生态修复与构建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水环境治理和运维等相关业务。对于以发行人为代表的坚持以生态技术为长期业务发展方向,通过持续技术积累,已形成一定竞争优势和特色化水环境治理服务的企业,将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4、环保产业市场稳步增加,城镇水质提升、污水处理厂水质提升、农村水环境治理等市场需求较大:根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统计,2021年全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约2.2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约11.80%,比当年GDP增速高3.7个百分点,对国民经济直接贡献率为1.80%。2016-2021年,环保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4.34%。
目前,城镇黑臭水体治理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但黑臭水体治理是水污染治理初级阶段的成果,需要进行水环境的持续运营,维护水生态的稳态,实现水体自我净化,才能达到水体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城市的水质全面提升已经应运而生,从黑臭水体治理向美丽中国治理转变。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及尾水提升既要完善前段的管网系统建设,又要稳步提升污水处理厂尾水提标提质。
农村水环境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面源污染比较严重的领域,政策从“点源污染治理”向“面源污染治理”逐步升级。行业的产业政策和发展态势为公司后续的持续经营能力和稳定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外部环境。政策从“点源污染治理”向“面源污染治理”逐步升级,有利于公司后续订单的获得。
5、治理理念逐步转变--从单一的工程治水向生态治水理念转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农村污水排放量持续增加,科学合理地用好城镇污水是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越来越多的专业公司将生态修复的技术应用到污水的资源化利用中,通过吸收水体中富营养化元素净化水体。“变废为宝”的资源化利用是未来改善生态环境、减轻水体污染程度、解决城镇缺水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水环境质量标准是污水排入水体时采用排放标准等级的重要依据,为防治水污染、保护地表水水质、保障人体健康以及维护良好的生态系统提供了依据。
而环境的最终目标是为生物提供适宜的生活家园,为一切生物创造生存条件,仅仅以水质标准衡量水环境是不够的,健康的自然水体孕育了各类动植物和微生物,生物的生命活动驱动着水、底泥、大气之间的物质能量循环,进而形成自我净化的能力。目前,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开始采用生态标准来进行服务的采购和评价。
2021年9月,中国标准化协会正式发布了公司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共同起草的《城市污染水体生态修复技术规程》(T/CAS494—2021)团体标准;该标准规定了污染水体生态修复的水生态环境评估、污染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生态护岸、维护管理等方面内容,提出城市污染水体生态修复及维护管理的技术方法和要求,为行业内城市污染水体的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指引和参考规范。
本站新闻、行业资讯、新闻资讯、市场资讯等公开信息中部分内容与图片来自网络、媒体或网友(含三方合作机构)提供,版权归原作者。中金企信本着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的原则,若出现本站公开内容存在文章内容或图片内容版权与其他问题请联系我司。联系方式:010-63853556,zqxgj2011@163.com,我司将第一时间回应并处理。